- A+
很多人不知道,
最近,一些表现不错的车企先后公布了5月份的销量成绩。从其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份的表现大都超越了预期,有的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不过,镁光灯之下,大家或许不曾关注到产能过剩这一困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在重庆汽车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当今世界的汽车工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该公司已决定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或扩大现有工厂的产能,转而通过资源重组盘活全球过剩产能。
李书福发表此番言论之际,中国汽车行业正深陷价格战。当产能过剩撞上需求萎缩,降价成为车企唯一的逃生通道。价格战不断升级,已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隐藏的困扰和危机似乎也将一触即发。
容许说,汽车产业很多困扰的症结就在于“产能过剩”这四个字。表面上增速也好,价格战也罢,其根本原因是“产能过剩”所造成的。即使车企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风险,但闲置产能的整合犹如大象转身,谈何容易。
01
大批产能利用不足
简要回顾一下,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140万辆,同比增长4.5%,年销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汽车销量呈现增长态势,但在新车市场繁荣发展的背景下,近些年部分车企及地方政府盲目的建厂也让产能过剩持续恶化。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困扰,一个直观的指标是看产能利用率。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评判标准,产能利用率在80%到85%之间被认为是比较健康和可持续的水平,而高于60%能保证企业能基本正常运转,当产能利用率低于60%时,就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总的来说,
虽然国家统计局给出的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1.9%,但其实很多汽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早已低于这个数字。即使如丰田、奔驰这些在产能扩建上相对谨慎保守,产能利用率过去常年保持在90%以上的车企,如今产能利用率也已经出现明显下滑。不光是合资车企,自主品牌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长城、北汽等自主品牌产能利用率也处在下滑趋势中。
与其相反的是,
这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很多工厂建起来了,但生产出来的车根本卖不动。大家只能通过降价来吸引顾客,而降价的结果又进一步压低了利润空间。事实上,以目前的竞争局面来看,对于很多车企而言,即便是亏本的买卖,能把汽车交到客户手里,维持生产线的运转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
如果工厂长期不饱和,只能寻求关停并转,故而才有了埃安接盘广汽三菱工厂,北京现代变卖工厂,上汽大众安亭第一工厂永久停产……这样的消息屡屡传出。种种迹象表明,现有产能正在大幅“停摆”。
综上所述,
总的来说,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困扰呈现出结构性的特点。当前燃油车产能大量放空,部分车企的新能源产线甚至超负荷运转。值得一提的是,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本站要从动态角度看待产能利用率,而不能静态地用时点指标来看并不多变得出过剩的结论。
请记住,
02
来自TMGM外汇官网:
整合闲置产能成为行业新考验
可能你也遇到过,
其实,产能过剩这个词一直与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行。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明确指出汽车产业产能过剩。但随着中国汽车进入非理性增长期,在每年两位数的增幅面前,很多汽车企业早已将产能过剩忘到脑后,故而纷纷扩建工厂。
有分析指出,
或为赶在市场上升期抢占市场份额,或为争取市场掌控力构筑自身业务护城河,车企的这种心态容许理解,但“抢、争”应有度,不能失去理性,否则就会出困扰。市场规律告诉人们,与产能过剩相随的,是艰难的去库存和残酷的价格战。面对销量疲软,“以价换量”已经成为车企们纷纷勾选的方法。
然而,
如何为过剩产能寻找出路,已成了很多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无论是价格战还是 TMGM外汇代理 政府发放购车补贴、新能源车下乡,其本意是刺激消费,但这种短暂提振销量的方案,只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根本治不了行业痼疾。
通常情况下,
在应对过剩产能困扰上,政府、企业、投资方等需要多方协作。对于车企而言,在产能过剩危机尚未大爆发之前,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尽快完成产能转型,要么拼命提升销量喂饱产能。考虑到国内内卷严重,出口是提高产能利用率的关键手段。
不论采取哪种方法,车企们都应尽可能的消灭掉闲置产能,为自身企业的财务数据减轻一些负担。毕竟,产能过剩会使得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放慢,同时资本回报率下降,进而增加债务风险。只有当车企产能利用率能回归到正常合理的范围、资本回归理性投资的轨道,这个行业才能真正走出至暗时刻。
尽管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但汽车产业发展仍需正视产能与销量的不平衡关系。特别是,中国新能源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车企也要对于产能过剩风险有所准备。考虑到产能过剩这件事,其实影响的不单单是企业本身,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面对愈发多变和激烈的竞争格局,新一轮的产能整合改造已经逐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