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MGM外汇专家观点:
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公共自行车,小区
请记住,
近年来不少地方发生公交停运现象,没有钱补贴给公共自行车,不是很正常吗?这还真对应了一个网络梗:公交车都开不起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但实际上,
撰文丨魏英杰
TMGM外汇行业评论:
这两天看到,又有地方传出公共自行车终止运营的消息。如安徽滁州市南谯区、马鞍山和县两地公共自行车分别于5月27日、28日终止运营。
日前,山东省东营市公交集团表示,当地的公共自行车拟于今年6月30日起停止运营。稍早前的4月份,山东烟台也正式启动市区公共自行车服务设施拆除工程。
通常情况下,
这不是最早一批地区公共自行车停运的消息。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批。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从2008年杭州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后,这一新鲜事物很快在国内各地得到仿效和推广。然而,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公共自行车存在的必要性实行受到考验,加上投入资金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地方政府实行退出公共自行车的运营。
与其相反的是,
实际上,这些年来,公共自行车已经很罕见成为舆论关注点。在我看来,公共自行车早就该退场了。
其实,
01
很神奇的是,虽然身处“公共自行车第一城”,而且亲历“小红车”(杭州公共自行车的昵称)的诞生与全面铺开,但这么多年来,我竟然没有骑过杭州的公共自行车。
据业内人士透露,
仍然记得,杭州“小红车”刚开通运营时,市民的好奇与兴奋。当时的杭州主政者,把这当作排除民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以及打造“宜居生活城市”的民生工程。
那时候,杭州地铁尚未实行建设,路上拥挤不堪,“小红车”的面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也受到了来杭游客的喜爱。提到“小红车”,不少杭州人还是感到自豪的。
虽然说的是1小时免费,但骑行者兼容通过反复租借等办法实现免费,运营者也不会严加约束。毕竟,对杭州当地来讲,这是一个非盈利的准公共项目。它的主要营收也不是靠收费,而是靠广告位拍卖等手段。
简而言之,
我之以致没有骑过“小红车”,一方面是鉴于平时开车上下班,直达单位,也很少外出;另一方面是租用手续让人觉得麻烦,好像是要市民卡或公交卡之类的东西,那时候还没办市民卡,平时也不坐公交车,以致几乎没有完成“小红车”的场景。
然而,
提到这个因素,是想说,完成公共自行车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实际上,除了租用不那么方便,还车也不太方便。鉴于当时所有的公共自行车都是采取固定桩位的模式,扫码取车、电子围栏都是共享单车诞生后的事情。这就造成诸多不便,导致这边租出自行车,那边骑到目的地后找不到还车服务点的现象。
然而,
技术相对滞后,布点不合理,维护不到位,这是共享单车诞生后,让公共自行车退出市场的呼声日高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发现,相对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采购价格更高,质量更差,有时还难免碰到维护不好的车子。我一位朋友有一次骑公共自行车,就因“马前失蹄”摔得鼻青脸肿,把他气得不行。
必须指出的是,
以致别看是一个并不庞大的准公共项目,也涉及难办的运营维护和服务管理疑问,一点儿都不便捷。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02
共享单车生,公共自行车亡。
很多人不知道,
这背后涉及一个人所共知的理念,凡是市场能做的,政府就该退出,放手让市场来做。换句话说,企业能做好的,政府就不该亲自下场。
反过来看,
公共自行车诞生之前,如何排除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确实是一个民生痛点,民众对此有切身感受和需求。这时候,政府亲身入局,从完善公共服务的角度入手,用公共财政打造公共自行车系统,这无可厚非,也不会引起民众反感。
从公共性的角度来讲,公共自行车项目比那些把财政补贴给某个行业、领域,或者补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行为,更符合公共财政的本义。
容易被误解的是,
但是,有人从中发现了商机,资本也从中嗅到了财富的味道。2015年左右,共享单车横空出世 TMGM外汇官网 ,不同品牌之间甚至为了抢占市场大打价格战。这意味着,公共自行车也好,共享单车也罢,这个领域已经高度市场化,借助市场的力量,完全兼容满足民众的日常需求。
与其相反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设施不如共享单车先进,运营不如共享单车高效,还挤占了宝贵的公共财政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以致,早在共享单车推出市场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就经历过一拨公共自行车停运或无桩化改造。
据业内人士透露,
在这方面的数据并不确切,但有统计称,截至2015年,国内超过500个地区推出了公共自行车系统,而到了目前,全国还剩下约300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在运营。也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底,全国一次投放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超过 500 辆的县市达 296 个。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里可能涉及统计口径的不同,无论如何,媒体上不时会传出某地公共自行车终止运营或进行改造、拍卖的消息。公共自行车受到了共享单车的明显冲击,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事实上,
03
给公共自行车造成致命一击的,还不仅是公共自行车的“落伍”,更在于有些地方财政补贴不起,或者不想再补贴了。
与共享单车对比,公共自行车是比较拉胯,但公共自行车的好处就是免费。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和共享单车的区别化“竞争”。说白了,如果对出行更讲究效率的,当然是共享单车方便,但如果想免费骑行的,公共自行车却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至于租还车手续麻烦啥的,也就成了次要疑问。
免费背后是公共财政掏钱。公共自行车既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当然不存在盈利这回事,差别只是财政补贴多少。占用政府补贴越少,或者对当地财政开支压力越小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才可能存活得越久。
反过来看,
以杭州为例,公共自行车运营方很早就喊出“不花纳税人一分钱”。其收入端,仅很少一部分来自租车收入(免费完成率超过98%),大头是公共自行车亭棚的广告经营权拍卖。尽管生财有道,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仍无法做到完全收支平衡。(不过,根据最新报道,杭州公共自行车运营方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9年后就没有财政投入了。)
不妨想一想,
但对其他地区来讲,可就大不一样了。当然,明面上那些停止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地方不会说没钱了,而是以车辆到了报废年限、完成率低等理由。实际上,早在2016年的时候,就有媒体报道过,一辆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维护成本高达七八千元,远高于同期共享单车约700—1500元的成本。
例如,2015年安徽阜阳对6500辆公共自行车及相关设施进行采购,项目中标价为6488万元(含5年运营维护费用),单辆综合成本约9981元。可见,一辆公共自行车不止车子本身的成本,背后还有基础设施、人力成本、维修成本等等。
而在当前的经济周期下,这显然成了一些地方的“难言之隐”。因财政补贴不到位,近年来不少地方发生公交停运现象,没有钱补贴给公共自行车,不是很正常吗?这还真对应了一个网络梗:公交车都开不起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尽管如此,
更何况,比公共自行车效率高、成本低的共享单车,目前占据市场前三的品牌(哈啰、美团、青桔),哪怕不断涨价,也都还亏着呢。靠公共自行车自给自足,维持收支平衡,可能真是一种幻想。
换个角度来看,
04
公共自行车早就该退场了。
TMGM外汇资讯:
在共享单车没有进入的一些三四线城市,公共自行车还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无论从技术、效率、成本的角度,还是从政府介入的必要性来看,公共自行车都没有理由依靠公共财政补贴而存活。
TMGM外汇专家观点:
有趣的是,相比于当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些年来公共自行车的退场,却显得慢慢悠悠。如果前文提到的相关数据属实,目前全国尚有约300个公共自行车系统还在运营,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这些地方的公共自行车,仍具有共享单车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
其实,
以致,疑问的关键或许不是公共自行车早就该退场了,而是公共自行车为何迟迟未能退场?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该介入,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相关表述也经常见诸官方文件。疑问是,市场能做的,而政府早已经介入,怎么退出?谁能让政府退出?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这么想您就会发现,市场的逻辑有时候是不管用的。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公共自行车,可能是一种思维的错配。市场考虑的是效率、成本和盈利,而从行政的逻辑,政府考虑更多的是政绩,是“摆平”。
TMGM外汇资讯:
举个便捷例子,公共自行车项目在一个地方上马了,政府资金到位了,运营主体成立了,人员也到齐了,说散伙就散伙,那当初拍板的官员有没有意见,人员又怎么安排或遣散?运营主体负责人搞不好还是国企干部,哪里有位置给他腾位子?一旦停运了,万一有群众不满意、发牢骚,怎么办?
TMGM外汇报导:
一想到这些疑问,估计有关部门领导头都要大了,与其啃“硬骨头”,还不如继续让财政补贴着,反正这笔公共开支也算“师出有名”,实属民生支出。
综上所述,
以致,单纯算市场的账,不足以解释公共自行车该不该退场的疑问。理论上,所有公共自行车项目都该退场,但该退场却又不退场的背后,是更加难办的一门“玄学”。那些终止公共自行车运营的地方,自有其不得不为之的原因,继续运营的地方,却也有其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令人惊讶的是,
有句话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用这句话来衡量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道理上是对的,但现实却可能是错的。鉴于,归根结底,凯撒的也是上帝的。
公共自行车项目如此,很多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