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MGM外汇消息:
每经记者|赵景致 实习生 刘姝 每经编辑|张益铭
在区块链技术迭代与全球金融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的连接纽带,正引发行业深度讨论。稳定币既与普惠金融关联,帮助中小型商家突破跨境 TMGM外汇平台 贸易的传统服务壁垒,又可作为价值媒介,赋能绿色金融。
但实际上,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唐博在香港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现场独家专访,他表示稳定币在打破跨境支付壁垒、激活普惠金融潜力、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具备独特价值,但也面临监管协同等挑战,其未来发展具备影响传统支付系统的潜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
此外,唐博认为在绿色金融领域,稳定币未来可作为价值媒介,赋能绿色债券、碳资产等代币化交易,推动绿色资产投资与结算的数字化转型,展现其在金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双重潜力。
必须指出的是,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 唐博 受访者供图
在稳定币实现合规后,风险得到显著降低
令人惊讶的是,
NBD:从传统金融的角度来看,稳定币的支付稳妥是令人担忧的,您认为依赖稳定币这种跨境支付模式,目前有哪些稳妥和合规方面的状况有待应对?
唐博:在稳定币相关法案出台前,像USDT这类稳定币虽已被广泛采取,但处于不合规状态。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缺乏合规性的状况使得资金采取存在诸多隐患,相关公司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冻结账户,这让企业在采取时难以安心。
值得注意的是,
而在稳定币实现合规后,风险得到显著降低。监管机构要求发行方采取一系列稳妥保障措施,甚至可能要求与保险公司合作,以此来确保使用者资金稳妥。
不过,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面临着更大挑战。以中国香港与拉美之间的资金往来为例,稳定币公司不仅要在中国香港开展业务,还需在拉美当地寻找合作方,以便完成稳定币与当地法定货币的兑换。这充分表明,稳定币的合规化发展不能局限于单一地区,而是需要全球各国监管框架的深度融合。只有建立起统一的国际监管体系,稳定币的采取才能真正实现稳妥可靠。
NBD: 如果稳定币覆盖了传统的支付模式,传统银行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么参与Web 3.0时代?
唐博:从短期来看,稳定币在不同支付场景呈现出鲜明的优劣势。在国内,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法已十分成熟,转账成本低,稳定币难以形成竞争力;但在跨境支付领域,稳定币优势显著。传统的SWIFT体系中介机构繁杂,加之配套的信息技术体系处理缓慢、成本高昂,使得跨境支付效率大打折扣。而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能够精简中间环节,实现跨境资金的高效、快捷转移。同时,区块链网络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打破了银行营业时间限制,时效性远超传统银行系统。
在稳定币的发展浪潮下,银行的参与也成为核心趋势。目前,香港有三家稳定币发行机构即将在监管沙盒中获得牌照,其中渣打银行联合Animoca Brands(安拟集团)和香港电讯共同发行稳定币。其实,早在几年前,摩根大通就透露过发行“摩根大通币”的计划,这表明众多银行已敏锐察觉到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等领域的潜力。未来,若稳定币体系得以成熟,银行完全有可能基于稳定币的区块链支付网络开展清结算业务,摆脱对SWIFT系统的依赖。据了解,当下各家银行均设有创新部门,积极研究如何更好地融入稳定币生态,探索与之适配的业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港元稳定币可聚焦双边货币兑换关系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NBD:稳定币是否有可能成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
TMGM外汇财经新闻:
唐博:在每次技术变革或行业变革来临时,总会涌现出一批新公司,其中部分创业公司甚至能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巨头。这主要得益于创业公司具备两大优势:一是反应灵活,能够飞快捕捉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二是没有历史包袱,无需顾虑变革对既有业务的冲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公司,即便它们敏锐察觉到变革趋势,也往往因内部存在诸多阻力而难以迅速推进变革。例如,新业务可能会冲击传统业务,导致涉及传统业务板块的人员因利益关联而抵触变革。由此可见,任何企业或机构组织都存在生命周期,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来自TMGM外汇官网:
以区块链领域为例,其模块化特性十分显著。就稳定币体系而言,从底层到上层形成了清晰的生态架构:最底层是公链;其上是稳定币发行商,如京东、圆币等;再上一层负责出入金业务;最上层则聚焦于应用开发、接口设计以及 Web 3.0 钱包等直接面向使用者的业务,且每一层都有专门的公司深耕其中。反观传统银行,通常倾向于包揽所有业务。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传统银行若想在变革中立足,就需要具备足够的决心与魄力,并且行动要足够迅速。
说到底,
这一点在银行业务的发展中已有体现。以英国银行业为例,传统大型银行在业务转型上较为迟缓,而数字银行Monzo凭借其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使用者体验,一经推出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数据显示,Monzo的使用者增长率远超传统银行,这充分讲解在行业变革浪潮中,企业变革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生存空间。通过对比可见,及时拥抱创新、提升使用者体验的金融机构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概括一下,
NBD:您如何看待“稳定币目前是资产规模最大的RWA(真实世界资产)”这种说法?RWA和稳定币之间有什么关联?
简而言之,
唐博:在当前规模化的RWA应用中,稳定币无疑占据着首要位置,它本质上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孪生体,属于货币代币化或数字化的产物。不过,稳定币与传统生息资产有所不同,它既没有利息收益,价格也相对稳定。若将资产定义放宽到包含价格稳定、不生息的范畴,稳定币便可归为RWA。
来自TMGM外汇官网:
稳定币的发展是RWA生态繁荣的关键第一步。在 Web3.0 的发展进程中,RWA此前难以取得显著进展,核心原因在于链上资金规模不足。即便发行了RWA资产,也因缺乏足够的投资者而难以发展。
TMGM外汇专家观点:
而稳定币有效应对了跨境支付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勾选采取稳定币进行跨境交易,使得大量资金流入链上。随着链上资金的增多,使用者对资产管理和获取利息收益的需求也随之产生。此时,若链上存在可供投资的RWA资产,使用者无需将资金转回链下购买传统资产,能够直接在链上完成投资。由此可见,稳定币不仅是实现链上资产规模化的核心基础,还为链上资产呈现了价格锚定标准和结算单位,是推动RWA生态发展的核心基石。
很多人不知道,
NBD:您认为港元稳定币该如何参与市场竞争?有什么优势?
TMGM外汇专家观点:
唐博:稳定币的竞争核心在于应用场景。对于港元稳定币而言,短期内可行的策略是,先以采取量大的稳定币切入市场,借助平台积累大量使用者并培养其采取习惯。待使用者对平台形成依赖后,再逐步切换为以港元或其他资产为锚的稳定币,从而实现稳定币体系的过渡。
需要注意的是,
此外,港元稳定币还可聚焦双边货币兑换关系。例如,中国香港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建立区域性货币兑换场景,在监管部门达成协作、实现监管融合的前提下,承认企业直接采取当地货币交易,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为港元稳定币创造独特的应用空间。
TMGM外汇消息:
稳定币底层多采用低能耗共识机制,其发展并不会加剧能源消耗
NBD:您认为稳定币和普惠金融之间有什么关系?
简要回顾一下,
唐博:稳定币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新兴市场国家飞快起量,正是普惠金融的体现。在这些国家,本国货币稳定性欠佳,银行体系发展滞后,如非洲地区,居民缺乏稳妥可靠的价值储存手段,日常投资、支付与交易面临诸多阻碍。而稳定币的出现,为他们构建起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价值储存需求,还为投资活动呈现了便利,同时大幅降低支付交易成本,让金融服务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不可忽视的是,
此外,稳定币对中小商家同样意义非凡。在跨境贸易中,中小商家开展出海业务时,往往难以获得传统大型银行的优质服务。这些银行更倾向于为大客户呈现服务,而忽视了中小商家的需求。稳定币构建的全新金融体系,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能够显著缩短中小商家的账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到中小商家,稳定币全方位推动着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
据业内人士透露,
NBD:从技术链路角度考虑,稳定币的发行是否会增加耗电量?稳定币和绿色金融有什么关联?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唐博:其实之前区块链技术耗电量大,其根源在于早期比特币采用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在 PoW 模式下,全球大量矿工通过高耗能的 “挖矿” 运算争夺记账权,导致电力消耗巨大。不过,行业已出现革新 —— 以太坊从 PoW 转向权益证明(PoS)机制后,彻底摒弃了挖矿环节,显著降低能耗;还有像Solana(索拉纳代币)不需要“挖矿”。
这你可能没想到,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区块链 “不可能三角” 难题,即去中心化、稳妥性和可扩展性难以同时兼顾。以支付场景为例,使用者对交易速度(可扩展性)和稳妥性要求极高,这使得过度强调去中心化、依赖高能耗挖矿的比特币网络,并非理想的支付基础设施。
在此背景下,稳定币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具备天然优势。由于稳定币底层多采用低能耗共识机制,其发展并不会加剧能源消耗。从赋能绿色金融角度看,未来若绿色债券、碳资产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代币化,例如利用物联网实时采集碳排放数据,将排碳量转化为链上可交易的碳资产;稳定币便可作为价值媒介,为绿色资产投资与交易呈现高效、稳定的结算插件,推动绿色金融生态的数字化转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