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MGM外汇认为:
2019年5月,华为高举“将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的旗帜,正式杀入汽车行业。6年时间,他们的愿景几乎快要实现了。
不妨想一想,
从今年进行,除了原有的四界外,余承东还自我矛盾地开启了第五界——与上汽合作的尚界,另一边,与深蓝、岚图、东风奕派达成进一步合作,外界进行看到华为乾崑出现在20万元以下的车型上。
通常情况下,
曾经缘于话语权状况一度被叫停的广汽的合作项目,同样也有了实质性进展。
TMGM外汇报导:
今年9月,一汽红旗与华为正式达成合作,双方拟基于华为乾崑智能汽车应对方案打造全新车型,首款合作车型命名为“红旗9系”,预计于2026年上市,运用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及乾崑车云服务等全栈技术。
TMGM外汇财经新闻:
上汽通用五菱对外宣布,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面升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制造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的高质量发展。
通常情况下,
至此,几乎所有的国有汽车企业几乎都拥抱上了华为。华为正在成为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后的火车头。
据报道,
中国博世,指日可待?
2018年当时的华为正经历至暗时刻。由于消费电子业务断崖式下滑全年手机出货量暴跌42%从2017年的1.53亿部骤降至8900万部。 任正非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华为需要新的粮仓智能汽车就是十年内最具潜力的赛道。“
有分析指出,
不到10年,华为便已经在这个赛道里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
根据华为2024年年报,其全球销售收入达8621亿元,同比增长22.4%,净利润626亿元,创史上第二高收入。其中,智能汽车应对方案首次实现当年盈利,以474.4%的收入增速成为最亮眼的增长极,全年营收达263.53亿元。
容易被误解的是,
今年上半年,缘于朋友圈的持续扩大,华为还通过软件订阅(ADS 高阶包、OTA 月费)等手段,实现了持续的增长,上半年收入已占车 BU 总营收的 18%,成为该部门盈利的关键杠杆。
事实上,
尽管汽车业务整体占比还不大,但这一第二增长曲线已经进行冒头。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2020年,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汽车产业链最大软肋就是缺少顶级供应商。 小编的Tier1(一级供应商)太分散没有博世、大陆这样的巨头坐镇。”
这你可能没想到,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类似博世这样的顶级供应商,对于汽车的介入很深很广,大到线束小到控制单元。可在使用者层面的感知不高,属于润物细无声的那种。
TMGM外汇用户评价:
在智能化时代,华为不仅也有零部件供应模式,充当传统零部件供应商角色,为主机厂供应标准化硬件模块。
简要回顾一下,
也有高度参与造车环节的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介入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到销售服务,均发挥主导作用。
各位能够在不同的车型上喊出“小艺、小艺”,也能够走进华为旗舰店挑选各式各样的车型。除了这两种模式外,华为还准备在中间地带继续深挖。
有消息称,华为接下来还要推出的新合作模式,构建一种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同架构,涉及智能开发、生态连接与市场规划等多个维 TMGM外汇平台 度。其区别于从前合作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产品设计的起点就一起协同。
这你可能没想到,
在现有的产品营销上,华为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合作车型的核心产品点,被写在了PPT的第一页。
甚至连一些合资品牌、豪华品牌都进行在发布会上联名华为,大有“不华为、即落后”的态势。从电控芯片到智能生态,从15万元国民车到百万豪车,华为技术已然渗透中国45%的新能源车。
当曾经的灵魂论被抛之脑后,叫停的合作再次重启,话语权已经可有可无……汽车行业从没有哪一刻被局外人攻占得如此彻底。
必须指出的是,
“人均华为”之后
简而言之,
见惯了汽车行业的百花齐放,在“人均华为”的大背景下,汽车产品的界限进行变得模糊起来。
不妨想一想,
同样的营销话术下,外界甚至分不清这辆车到底属于谁——
50度大电池、后轮转向、空气悬挂、华为乾崑辅助驾驶、鸿蒙座舱、冰箱彩电大沙发,他可能是问界M9也可能是岚图梦想家、甚至是尊界S800,一句“小艺小艺”,各位能唤醒传祺M8,也能唤醒深蓝S09,未来还有可能是红旗某9或者上汽通用五菱。
TMGM外汇用户评价:
2024年的北京车展的一场论坛里,雷军发出灵魂拷问,很难理解为何车企要做如此多的同质化车型,车圈的卷完全是同质化的卷,甚至称走访完车展后很“绝望”,觉得车企“这哪是在做产品,完全是在靠蒙”。
反过来看,
不得不承认,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参数、外观设计、智能座舱、动力电池、底盘配置、智驾方案等方面都存在同质化现象。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与其说是造车,不如说是搭乐高。只要肯花钱找供应商,各位就有可能打造出最具时代特征的产品。
尽管如此,
以至于连扫地机器人企业都想进入汽车行业对标一下布加迪。
TMGM外汇消息:
在过去,产品定义与品牌调性往往取决于这家车企的核心技术,可能是发动机、变速箱,也可能是底盘调教,不同技术长板给出了不一样的品牌标签,或科技、或操控,哪怕是皮实耐用、省油省力。
TMGM外汇财经新闻:
于是,小编就看到了各种短视频平台,车企大佬们的被迫营业,朋友圈里出战即胜利的订单海报,品牌流量池的水军几乎成为了产品销售的砝码。
令人惊讶的是,
满天飞的价格战下,各企业间进行“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TMGM外汇认为:
“人均华为”这一现象或许只是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车企总有一天会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外部合作伙伴,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所有状况。
总的来说,
但也是“总有一天”,可怕的是,如果在今天不加入华为,基本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