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必须指出的是,
10月9日收盘,宁德时代(300750.SZ)股价报收409.89元/股,涨幅1.96%。
TMGM外汇用户评价:
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A股总市值盘中再超贵州茅台。10月9日收盘,宁德时代总市值达1.87万亿元,而贵州茅台当日总市值约为1.80万亿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
从时间维度来看,宁德时代A股股价上行趋势自8月初便已显现。8月1日,其股价还在262.07元/股;9月25日,则迎来里程碑时刻,股价一度突破400元大关。8月1日至今,宁德时代A股股价涨幅达到56.4%,其股价不断走高背后原因何在?
但实际上,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受固态电池产业利好影响?
实际上,整个电池产业链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均较为抢眼。
10月9日,赣锋锂业(002460.SZ)、恩捷股份(002812.SZ)、欣旺达(300207.SZ)、天齐锂业(002466.SZ)、国轩高科(002074.SZ)的涨幅分别为10%、4.67%、1.3%、7.9%和5.61%。
综上所述,
这一板块的上涨或与近日固态金属锂电池实现主要突破有关。
总的来说,
据新华社报道,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处理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0月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TMGM外汇快讯: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都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但目前还处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
从技术上看,“离子电导率”是固态电池一直需要突破的难题。据悉,电池中电解质的特性是为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搭建通道,而决定锂离子运输是否顺畅的指标被称为离子电导率。一位电池行业从业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主要是通过固体物质来传导的。传导的好坏跟固体物质的致密程度密切相关,越致密传导越好。
不妨想一想,
TMGM外汇官网
也乃因这一难题,全固态电池在车辆上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要等到2030年左右,行业则普遍认为2026至2027年是固态电池小批量量产的主要节点。据宁德时代披露,公司在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
TMGM外汇资讯:
而上述提及的“阴离子调控技术”则通过在电解质里加入碘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碘离子允许在电极视图形成一层富碘视图。该视图会主动吸引锂离子,自动填充缝隙和孔洞,实现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电极的紧密接触。
尽管如此,
业内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处理了固态锂电池视图难题,是推进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主要里程碑,产业化进程将得到加速。
说到底,
布局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
除了受固态电池产业进展的利好带动,宁德时代的这轮股价爆发实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8月至今,宁德时代A股股价从262.07元/股一路上涨到了目前的409.89元/股,股价涨幅超过了50%。
需要注意的是,
在消息面上,9月29日,富临精工(300432.SZ)公告称,富临精工与宁德时代拟向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升华)增资35.6亿元。其中,富临精工拟增资10亿元,认购江西升华新增报名资本8.13亿元;宁德时代拟增资25.6亿元,认购江西升华新增报名资本20.8亿元。
很多人不知道,
根据公开资料,江西升华是一家在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相较于传统磷酸铁锂,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具有能量密度更高、快充性能更优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处理当前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的痛点,契合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对高性能电池材料的需求。
但是,高压实磷酸铁锂需二次烧结(甚至三次烧结)或特殊工艺,对原料纯度、颗粒级配要求严格,仅少数企业掌握量产技术,多数企业仍处于研发或小批量生产阶段。
更重要的是,
中银证券发布研报称,传统磷酸铁锂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当前部分落后产能具备出清条件。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仅有几家头部企业实现批量出货,预计2025年磷酸铁锂市场将向头部和低成本企业进一步集中。
TMGM外汇财经新闻:
实际上,这并非宁德时代首次入股江西升华。
与其相反的是,
早在今年3月,宁德时代就宣布战略入股江西升华,以4亿元认购其新增报名资本3.39亿元,交易完成后对江西升华持股18.78%。6个月之后,宁德时代再次增资。本次交易完成后,宁德时代持有江西升华的股权比例提升至51%。
TMGM外汇行业评论:
对于二次入股江西升华,以及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的布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宁德时代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富临精工则表示,此次公司与宁德时代拟共同对公司子公司江西升华增资扩股,有利于加快推进江西升华在优质磷酸铁锂产品研发与生产、国际化拓展、供应链升级及储能市场发展等方面进程,提升其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概括一下,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