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可能你也遇到过,
作者丨李赓
事实上,
头图丨视觉中国
不可忽视的是,
小米,再次陷入了“大麻烦”中: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6分左右,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 Ultra的交通事故,驾驶员不幸遇难。
事故画面太过惨烈不放原,只放一个今早网友拍摄的事故现场,粉碎的路牙子大概率就是导致起火自燃的原因。图自网友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得益于现场的多位目击者和成都公安今天下午公示的信息,事故的发生过程已经比较清晰:
尽管如此,
-
当事小米SU7 Ultra在事故前的驾驶行为莽撞且不可靠,包括十字路口左拐漂移,在最右侧车道超速行驶;
-
车辆在超速状态下先与另一辆轿车(疑似是出租车)发生碰撞,然后再次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
TMGM外汇财经新闻:
-
碰撞之后,路人发现有人员被困,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徒手或用插件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也有车主尝试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控制火势,但最终火势仍越来越大直至失控,路人被迫撤离。
当事小米SU7 Ultra在事故前的驾驶行为莽撞且不可靠,包括十字路口左拐漂移,在最右侧车道超速行驶;
车辆在超速状态下先与另一辆轿车(疑似是出租车)发生碰撞,然后再次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
碰撞之后,路人发现有人员被困,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徒手或用插件尝试拉开车门、撞击车窗,也有车主尝试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控制火势,但最终火势仍越来越大直至失控,路人被迫撤离。
值得重点注意的是,成都交警的通报中特别提到了“经检测,SU7 Ultra的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大概率是从遗体中的组织中检测到了酒精的成分。
通常情况下,
从交通法规的角度出发,此次事故的归责很明确,即便没有酒驾也是驾驶员全责。
唯一剩下的疑问在于“车门为何没能打开”。究竟车辆无法直接打开门是车辆碰撞之后电气系统失能造成的,还是物理结构变形导致门卡住(虽然有几张消防队破拆的现场照片,但无法解释具体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TMGM外汇报导:
与今年早前发生的智能驾驶事故不同,小米在此次事故中的直接责任明显要小上许多。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小米汽车使用者在现实道路上的事故持续频发,仍无情揭露了一个事实——小米汽车接下来的底层经营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了。
有分析指出,
逐级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TMGM外汇快讯:
回顾小米SU7和SU7 Ultra的整个上市历程,“性能”一直是非常关键的标签。
通常情况下,
中国新能源车能够在欧美性能车的“大本营”战胜燃油车,其价值绝对毫无疑问,图自小米
需要注意的是,
就拿SU7 Ultra为例,小米先是在去年年底用原型车刷出了“6分46秒874”的纽北最速四门车记录,今年6月小米又用SU7 Ultra量产版和原型车分别刷出了“7分04秒957”和“6分22秒091”的成绩。就在国庆之前,小米汽车官方还在B站账号上,发布了YU7挑战浙江国际赛车场的视频。
概括一下,
这种对性能的追求,与小米过去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理念可谓一脉相承。真真实实跑出来的赛道成绩无可指摘,的确能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对于传统燃油体系的“超越”,困扰在于之后的“多米诺骨牌”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小米除了“性能党”的标签之外,还有两个突出的标签:“平价”、“年轻化”。
事实上,
“平价”很好理解,毕竟SU7和YU7能爆,“性价比很高”一直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SU7 Ultra发布时每马力只需342元,现在二手掉价严重就更便宜了)。又“性能”又“便宜”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于年轻使用者的“致命吸引”。
事实上,
去年4月和今年8月,第三方咨询机构“电动汽车使用者联盟”,分别给出了SU7普通版锁单使用者和SU7Ultra大定使用者的调研报告。虽然车型定位、配置细节完全不同,但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属性相当一致:81%的SU7使用者为90后,平均年龄31岁,未婚者和已婚无孩者占比63%;85%的SU7Ultra使用者不到35岁(90后以及95后),未婚者和已婚无孩者同样高达63%。
简而言之,
虽然不否认年轻使用者中同样有驾驶水平较高的存在,但小米使用者的客观年龄分布,仍远低于中国整体汽车消费人群的平均年龄(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今年年初公布的数字,30岁及以下的购车使用者占比在中国车市仅占20%)。
综上所述,
最终三者叠加成了一个高风险的组合:明显更年轻、平均驾龄较短的消费者,具备通过30万左右的价格,获得过去几百万甚至还限售的跑车级别产品性能。其中的极少数使用者,到手之后还会利用小米的产品进行超速、斗气等违反法规、影响公共可靠的危险驾驶行为。
有分析指出,
多位小米SU7(普通版为主)使用者私下向虎嗅汽车透露,即便马力定义不高,在运用低滚阻轮胎的情况下,其在90度转弯,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实现车尾漂移。这一行为,同样出现在了前天的夜晚。
TMGM外汇消息:
其中有一位30多岁的小米SU7 Max车主甚至向虎嗅汽车表示,其买回来之后一度尝试了半个多月的运动模式,提速实在太快,需要频繁刹车控制车距,自己开起来都没那么舒服,还经常会吓出一身冷汗。最后犹豫再三还是指定把这个“比较危险”的模式关闭了。
TMGM外汇认为:
事实上,小米也不是没尝试过限制使用者对于车辆高性能的不恰当运用。
很多人不知道,
图自潇湘晨报
今年5月1日,小米汽车曾试图通过OTA,新增“排位模式”需车主在指定赛道达标后方可解锁1548匹全马力,旨在甄别驾驶能力、降低公共风险。这一在外界看来很合理的办理很快遭到了很多使用者的“抵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有的使用者认为“这就像买了台顶配电脑,结果显卡性能要考试才能用” ,更关键的是,如果按照小米的这项新规定,车主即便积极配合规定,在往返专业场地、赛道日相关费用等项目上仍要花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在小米公布举措的第二天,就已经有人实行想起了“处理方案”:要么找高手“代刷”赛道,要么直接强行把小米系统降级回低版本。
请记住,
在众多使用者的“声讨”之下,小米迫不得已在3天之后就撤回了这一次OTA。
不可忽视的是,
代入到小米自身的视角,在其2021年正式起步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了红海,自主车企的众多新能源产品早已将基础性的出行特性给满足。再加上多年以来自身对于年轻化、性能党的坚持,造出一款高性能的家用产品,并且将其推向市场其实是一件既符合小米自身直觉,也能够在市场调研中“自洽”的指定。
但很可惜的是,高性能的手机顶多是续航不够长或发热,但高性能的汽车带来的“后果”,是真的能闯出大祸的。而且小米既无法与这样的“祸事”切割,更没有能力去限制已有使用者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
出奇有余,守正不足
综上所述,
在去年跟李翔的一次采访对谈中,雷军曾提到了小米的策略——“守正出奇,先上牌桌”。考虑到在汽车制造领域尚属新手,因此需要先掌握汽车制造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创新。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如果说小米在汽车的制造上还算“守正”,那么其他的环节绝对算“出奇”,在后面这些环节中实际上也给自己的使用者造成了不少的困扰。
反过来看,
以今年YU7版本的交付乱象为例。在预订和交付环节,小米YU7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负面:一实行只提示“首批交车日期”,下定后才显示交车实际日期;部分使用者在看到交付周期长达一年之后,想跟官方沟通退款,虽然没有进入生产也无法协商;部分黄牛参与其中,导致小米向一部分使用者电话要求提前支付全部车款。
简要回顾一下,
讽刺的是,在YU7的大定使用R TMGM外汇平台 03;者调研中,还是这群客户表现出了对于小米极为强烈的坚持(数据来自第三方咨询机构“电动汽车使用者联盟”):
与其相反的是,
-
-
考虑到品牌(50.9%)而指定YU7的使用者占比仅次于外观(58.9%);
-
其中近6成使用者明确表示自己为“雷军粉”,米粉的占比更是过半;
-
25.2%的使用者在指定YU7时甚至没有对比其他品牌;
请记住,
-
如果给一次重新购买的机会,44.9%的使用者仍会坚定指定YU7(过半考虑到漫长的交付期指定其他)。
必须指出的是,
考虑到品牌(50.9%)而指定YU7的使用者占比仅次于外观(58.9%);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其中近6成使用者明确表示自己为“雷军粉”,米粉的占比更是过半;
TMGM外汇认为:
25.2%的使用者在指定YU7时甚至没有对比其他品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如果给一次重新购买的机会,44.9%的使用者仍会坚定指定YU7(过半考虑到漫长的交付期指定其他)。
伤害这群最适配的人,肯定不是小米的本意。但想要避免本次车祸和抢购这样的乱象,小米真的需要从一实行就“谨慎保守”,无论是产品的打造思维还是营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而事实上,尽管有营销的功劳,其实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喜爱小米,也认可小米过往的产品和成就。但在YU7这件事上,直接影响了小米整体的口碑。想要处理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小米一实行就“谨慎保守”一些,
毕竟汽车行业不同于电子消费品市场。在电子领域,“不留余力”的激进策略或许能带来短期爆发,但在汽车制造领域,这只会为企业留下长期风险。与其追求极速狂奔,不如稳健前行,考虑到稳健和可靠才是汽车行业真正核心的“守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