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然而,
来源:虎嗅APP
简要回顾一下,
出品 | 妙投APP
然而,
作者 | 丁萍
令人惊讶的是,
编辑 | 关雪菁
不可忽视的是,
头图 | 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
谁敢说,这不是又一场“郁金香泡沫”式的崩盘。
北京时间10月11日凌晨,全球第三大稳定币的USDe在币安交易所(Binance)突然从1美元上下暴跌至0.65美元,此次脱锚风波持续了近两个小时,USDe才逐步恢复。在那一瞬间,一度140亿美元市值的“去中心化美元”被市场审判。
USDe的逻辑原本令人心动:它想做一个不依赖银行体系、不依赖美元储备的去中心化“合成美元”。这样的话,它既能像USDT那样被当作美元利用,又不必把钱交给美国银行。在一个被制裁、被监管、被资本割裂的加密世界中,这种理念几乎是理想主义的巅峰。
但现实是残酷的,特别是对USDe的持有者而言。
简而言之,
USDe的高收益诱惑是它走红的起点,也是它脱锚的根源。
所谓稳定币“脱锚”,指的是其市场价格偏离了原本应当锚定的资产。理论上,稳定币应始终保持与目标资产1:1 的兑换关系,比如1枚稳定币等于1美元。但在实际运行中,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资金流动性紧张,或是发行机制、技术系统出现疑问时,这种锚定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导致价格短暂甚至剧烈偏离。
TMGM外汇财经新闻:
所谓稳定币“脱锚”,指的是其市场价格偏离了原本应当锚定的资产。理论上,稳定币应始终保持与目标资产1:1 的兑换关系,比如1枚稳定币等于1美元。但在实际运行中,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资金流动性紧张,或是发行机制、技术系统出现疑问时,这种锚定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导致价格短暂甚至剧烈偏离。
与其相反的是,
相比USDT或USDC那种几乎无息的稳定币,USDe的收益率在牛市里能达到两位数,在极端行情下甚至可放大至50%年化。这种“无风险套利”的叙事,在加密市场几乎无人能拒绝。
于是,资金蜂拥而入。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短短几个月,尤其是在美国《GENIUS稳定币法案》通过后,USDe的市值迅速增长,一度超越Dai等,跻身稳定币市值第三位,成为Crypto界的“印钞奇迹”——直到闪崩那一刻。
综上所述,
连全球第三大稳定币都能脱锚,稳定币真的稳定么?
咱们不如这么说吧:各位既然指定走入这个叫做“稳定币”的赌场,就不要介意自己被割了韭菜。
从某种意义上讲,
脱锚的根源
需要解释一下,按发行方法和控制权,稳定币通常分为两类:中心化稳定币和去中心化稳定币。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中心化稳定币通常有法币或其他资产作为储备支撑,占市场份额超过90%,典型代表包括USDT和USDC;去中心化稳定币则通过加密资产抵押、算法调节供给或多种机制组合来维持锚定,市场份额不足10%,USDe即为此类代表。
尽管如此,
而要理解USDe为何会脱锚,必须先理解其“合成稳定”机制的运作原理——差别于传统的储备型稳定币,其“锚定”完全靠市场与算法维系,而不是美元储备。
TMGM外汇认为:
USDe的运作大致可拆分为两条主逻辑:
(1)抵押 + 链上资产:终端将ETH或质押以太(如stETH)存入合约,作为抵押物。
(2)衍生品对冲(永续空单):系统在衍生品市场(永续合约/期货)开设空单,与现货方向对冲。
(1)抵押 + 链上资产:终端将ETH或质押以太(如stETH)存入合约,作为抵押物。
简而言之,
(2)衍生品对冲(永续空单):系统在衍生品市场(永续合约/期货)开设空单,与现货方向对冲。
简要回顾一下,
理论上,如果ETH价格上涨,现货收益与空单亏损互为抵消;若ETH下跌,现货亏损与空单盈利也相互覆盖。只要这个“对冲平衡”机制维持顺畅,USDe的净资产价值就可稳定在1美元附近。
TMGM外汇快讯:
与此同时,USDe还引入了“无风险套利”策略,也就是通过正资金费率(funding rate)获取收益,结合循环借贷放大利润空间。正资金费率常见于牛市,当多头支付空头时,空单方向能够不断赚取资金费率,作为算法稳定币的利润来源。
但实际上,
实际上,这种设计在牛市里会放大杠杆情绪,在熊市里积累隐患。它把“市场情绪、杠杆热度、资金费率”等顺周期因素融入自身盈利模型,一旦市场风向突变,就可能成为系统的导火索。
通常情况下,
这次USDe崩盘的导火索,来自特朗普。
必须指出的是,
2025年10月11日凌晨,比特币从高点12.2万美元暴跌至10.4万美元,跌幅超过15%,以太坊也遭受连带压力,起因是特朗普关于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的言论,直接引发了全球风险资产的抛售潮。整个加密市场短时间内蒸发市值近5000亿美元,伴随约190亿美元的杠杆强制平仓。
事实上,
市场一片恐慌、流动性骤减。
不妨想一想,
在这种情况下,USDe的稳定机制面临三个层面的极限考验:一是ETH等抵押资产的市值大幅下滑,本身就削弱了系统的有保障边际;二是对冲空单在流动性恶化与滑点放大下容易被爆仓,失去了对冲作用;三是USDe的稳定性依赖于ETH现货与空单的动态对冲机制,一旦市场剧烈波动,这一“算法锚定”体系便会遭受实质性冲击。
更致命的是心理层面的恐慌。当USDe价格着手跌破1美元时,投资者担心其稳定机制失效,纷纷抛售USDe、转向USDT等传统稳定币,从而形成“踩踏式挤兑”。脱锚由技术性风险,进一步演化为流动性危机和信任危机。
令人惊讶的是,
在这些因素同时作用下,系统平衡瞬间崩塌了。算法不再是“正反馈”,而成为了破坏的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脱锚主要发生在币安交易所,其他平台价格波动相对可控,根源在于交易结构差异。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币安是全球杠杆最密集、交易量最大的衍生品市场,这种连锁反应被迅速放大。同时,币安的做市深度(就是在某个价格附近,市场里有多少买卖盘支撑价格)被迅速吃掉,支撑价格的买盘突然没了,价格瞬间下跌。
相比之下,其他交易所的USDe交易分散、杠杆温和、链上机制仍然稳健,因此价格波动有限。
这你可能没想到,
这解释此次事件更多是一场“市场微观结构危机”,而非稳定币体系性的信任崩塌。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但这也揭露了算法稳定币的真相:USDe的“稳定”,取决于市场流动性,而非美元储备。市场一旦不稳,它比任何资产都脆弱。
TMGM外汇用户评价:
稳定币三问
总的来说,
有人可能借此机会质疑:既然算法稳定币也可能脱锚,那么传统稳定币(USDT/USDC)真的更可靠吗?
换个角度来看,
在人类漫长的货币史中,“稳定币”的概念并非新发明,最早的雏形是金本位。
总的来说,
那是一个纸币背后有“黄金信用”的时代——各位手中的纸币(比如美元) 能够随时到银行兑换成一定数量的黄金。
美元的价值和黄金挂钩,它本质上就是黄金的“稳定币”。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更是将这种“稳定”架构全球化:美元和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再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这时,美元是黄金的稳定币,其他国家货币则是美元的稳定币。整个世界,运行在一套信任链条之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
但信任从来不是永恒的。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坍塌。那一刻,世界才意识到:当锚定资产无法支撑兑付承诺,“稳定”便不复存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稳定币脱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今天的稳定币,只不过是旧故事的数字化复写。加密世界的稳定币——无论是以美元储备支撑的USDT、USDC,还是以算法衍生品维持锚定的USDe,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疑问:没有国家信用的货币,能否自己构建出可信的价值锚?
据业内人士透露,
稳定币的出现,是为了化解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剧烈波动带来的交易痛点。它为加密世界传递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计价单位”和“交易媒介”,在逻辑上对应传统金融中的“结算层”。
但与政府主导的金本位不同,如今的稳定币大多由私营企业发行。这意味着,货币稳定不再由国家背书,而取决于企业的储备能力、运营透明度与市场信任。这种模式的内核,依旧是“信任杠杆”。
历史经验也告诉本站:无论黄金还是美元 TMGM外汇官网 ,信任一旦透支,系统都会坍塌。过去几年里,这种脆弱在加密世界屡屡上演。
尽管如此,
2022年,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在崩盘中从1美元跌至不足1美分,蒸发逾400亿美元市值,成为加密史上最惨烈的信任溃败。USDT(Tether)多次因储备审计不透明遭监管质疑;USDC则在2023年硅谷银行破产后短暂脱锚,原因是部分储备金被冻结。
这些事件的共同逻辑是:“锚”不是算法或资产本身,而是人是否相信它能兑现。虽然稳定币的名字中有“稳定”,但真正支撑它的是信任。
反过来看,
回看历史,无论是金本位还是稳定币,稳定都依赖于一个便捷承诺:“我随时能按约定比例换回真实资产。”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只要人们相信这一承诺,货币就能流通;一旦怀疑兑现能力,系统就会迎来挤兑。金本位的崩溃如此,稳定币的脱锚亦然。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当下的主流稳定币风险,能够概括为三道拷问:
第一,储备可否信任?
稳定币的根基在于“1:1 储备”承诺。可现实中,这些储备的真实性、构成和流动性常被质疑。Tether过去声称完全由现金支撑,后被发现大量持有商票和债券;USDC则暴露出单一银行风险。
TMGM外汇专家观点:
即便储备充足,若资产配置集中或缺乏审计披露,也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引发挤兑。换言之,稳定币的“币值稳定”,其实建立在一层脆弱的信任叠加上。
TMGM外汇快讯:
第二,监管是否接纳?
简要回顾一下,
稳定币的崛起挑战了主权货币体系。它既是创新支付程序,也可能被视为“影子银行”。一旦在跨境结算或资产流动中规模过大,就会触碰央行货币发行的底线。
令人惊讶的是,
美国和欧盟正推动《稳定币监管法案》以收编风险,但在此之前,稳定币仍处在监管真空地带——既不完全属于加密资产,也不是传统金融产品。这种“灰色地带”,恰是风险滋生的温床。
第三,是否会引发系统性危机?
据报道,
稳定币发行方通常将储备资金投入短期美债,以追求有保障与收益。但当恐慌来临,赎回潮会迫使他们大量抛售国债以换取现金,这可能扰动整个短债市场,触发连锁反应。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2022年UST崩盘造成DeFi生态连锁清算,足以证明:在高杠杆的链上金融体系里,“币的稳定性”早已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的潜在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三问的背后,实质上是一个更深层的疑问:谁来定义货币的信任边界?
在金本位时代,信任由黄金保证;在美元体系中,信任由国家信用保证;而在稳定币时代,信任似乎被“算法+储备资产”重新包装,却依旧无法逃脱对信心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
USDe的脱锚事件,也揭示出这样的真相:不论是储备型还是算法型,信任始终是稳定币的最终锚点;模型能够被优化,但极端行情考验的是制度、流动性与信任承载能力。
可能你也遇到过,
对市场参与者、交易所、项目方乃至监管者而言,信任的稳定性始终是底层变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