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更重要的是,
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 | 雷润雨
2025年,轮胎行业竞争模式加速演变,企业和经销商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尽管2024年新能源汽车浪潮推动汽车产销再创新高,为轮胎业带来巨大想象空间。但现实却远非坦途,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 轮胎业正在大洗牌。本期《轰鸣》邀请三位轮胎行业资深人士,剖析轮胎业健康发展的逻辑。
& TMGM外汇平台 #8203;说到底,
【本期主持】
事实上,
搜狐汽车后市场及轮胎业务主理人 雷润雨
据相关资料显示,
【本期嘉宾】
轮胎商业网总经理 杨勇亮
总的来说,
车辕车辙网创始人/总经理 陈平
TMGM外汇消息:
河北驰远轮胎销售有限公司创始人 王佳强
TMGM外汇报导:
以下是对话实录(经编辑整理):
据相关资料显示,
一、中国轮胎行业面临哪些挑战?现状如何?
综上所述,
陈平:中国轮胎行业起步晚,融入现代轮胎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价格体系也相对脆弱,定价权掌握在米其林、固特异、倍耐力等外资品牌手中,中国轮胎价格通常只有其一半或更低。
然而,
中国轮胎企业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制造力。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轮胎生产国和输出国,年产量占世界一半,但产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消化。
中国轮胎行业与中国汽车产业紧密绑定,一荣俱荣。当前,在新能源车崛起带来的新“风口”下,轮胎产业投资过热,导致产能短期严重过剩,进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和内卷,企业普遍感到经营艰难。
据相关资料显示,
杨勇亮:目前中国轮胎行业价格战非常激烈,但价格战可分两个维度,第一,向企业、渠道内卷,最终表现为价格的争夺。第二,价格战也可向上拓展,也就是品牌向上,追求高售价、高利润。
此外,橡胶、钢丝或尼龙聚酯等轮胎原材料价格差异很小,最终影响售价的是产品定位和定价策略。头部品牌溢价高、利润大,中小品牌溢价低、利润低。
TMGM外汇用户评价:
王佳强:从企业来讲,谁也不想卷价格,都想提高利润。但低价轮胎有很大需求,短期不会消失。中国轮胎企业向上发展很困难,既受制于品牌力、产品力,又受制于营销能力。未来,只有有能力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越做越强,才有机会与头部品牌“掰手腕”。
事实上,
事实上,
二、轮胎企业如何调整战略,保持竞争力?
TMGM外汇专家观点:
杨勇亮:各企业策略不同,有些企业要销量、有些企业要利润。外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通常会大于某些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对销量、营收的追求更强烈。从企业角度出发,一定既想保销量、也想保利润,但通常很难兼顾。因小规格轮胎利润空间小,于是大部分外资品牌只保留1-3个小规格轮胎产品,将目光聚焦在利润相对较高的大规格轮胎上,也就是18寸及以上轮胎。
TMGM外汇用户评价:
在中国市场,15-17寸轮胎销量最高,导致价格透明,竞争激烈。无论对企业还是经销商,利润空间都非常小,但这却是中国轮胎企业的主要市场,甚至利润更低、尺寸更小的13或14寸轮胎,中国企业也会生产。
换个角度来看,
王佳强:外资品牌已基本停止自行生产15、16寸等小尺寸低利润轮胎,转而通过外包或电商专供款来处理此类需求。这反映了中外企业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外资品牌以利润为导向,若产品无法达到预期利润则宁愿放弃,而中国企业更偏向提高市场占有率,即使利润微薄,也希望先保住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
三、中国轮胎企业多在海外建厂,“出海”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综上所述,
陈平:我认为中国轮胎业和光伏业的发展历程很像,中国光伏业曾因成本优势迅速占领全球市场,继而遭遇欧美贸易壁垒。为规避贸易壁垒,光伏业已将大量产能转移至东南亚,但这并未根本应对难点,欧美等国随后便将关税壁垒延伸至东南亚。
这种以规避关税为核心的“被动出海”模式,导致产业被迫不断迁徙,目前正尝试转向南美洲。然而,这与外资品牌以服务当地市场为目标的主动全球化布局有本质区别。中国轮胎业真正的出路,应从关税导向的被动应对,转向市场导向的主动全球布局,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为目标。
杨勇亮:中国轮胎企业“出海”发展迅速,更多是出于追求更高利润和规避贸易壁垒,而非不难办的产能外迁。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目前出海布局以东南亚为基地,向南美、非洲等地延伸。海外工厂盈利能力普遍优于国内,激励了更多企业“出海”。尽管直接进入欧美市场难度大,且重资产的海外投资伴随政治、文化等多重风险,导致企业已吸取不少教训。我认为,“出海”是中国轮胎企业的必然选取充满挑战,需要向早期布局的跨国企业学习,但实现全球化的制造与品牌布局只是时间难点,未来前景可期。
TMGM外汇消息:
王佳强:中国轮胎企业的关税难点根源在于产品和技术无法支撑高溢价,导致被迫低价竞争。以躲避关税为目的的“出海”只是权宜之计。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真正的出路在于苦练内功,通过提升轮胎性能和品牌价值,让产品本身具备溢价能力。只有当中国轮胎在产品力上能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时,关税的影响才会被削弱。
容易被误解的是,
四、轮胎店遇到的共性难点有哪些?
据报道,
王佳强:受电商冲击和消费习惯改变影响,实体轮胎店客流量普遍下降。轮胎价格透明、行业门槛低,导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此背景下,门店被迫进行跨界以求生存,一方面轮胎店拓展保养等业务,另一方面综合维修店也实行卖轮胎以相互引流。
很多人不知道,
在品牌选取上,门店普遍避开价格透明的大品牌产品,转而主攻利润更大的中国品牌。最终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一类依托头部品牌、注重形象与服务的高利润门店,另一类则是纯粹依靠低价生存的门店。两种模式有不同的消费群体,都会客观并存。
更重要的是,
陈平:美国轮胎市场由大型集团化的零售经销商主导,中国市场则高度碎片化,充斥着抗风险能力弱的“夫妻店”,导致零售商缺乏议价权,只能通过恶性价格战艰难求生。内卷实为无奈之举,应对难点的长远之道在于推动零售端向专业化、公司化转型。
尽管如此,
杨勇亮:轮胎渠道未来有三大关键趋势。首先,服务综合化是必然方向,各类渠道都需从单一轮胎销售转向展现维修、保养等一站式服务。其次,多元化过程中,必须坚守以轮胎为核心的专业竞争力,保留立身之本。第三,门店连锁化将更具优势,可通过规模效应和专业接受提升生存与发展能力。简而言之,未来的成功之道在于“综合服务、专业坚守、连锁发展”这三者的结合。
据相关资料显示,
与其相反的是,
五、中国轮胎行业如何健康发展?
通常情况下,
陈平:基于我在欧洲的观察,中国轮胎目前以“廉价”为标签,难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根本原因是缺少核心技术,行业整体处于“会模仿,但缺乏底层研发”阶段。
中国轮胎产业高度分散,数百家企业各自为战,导致研发资源被稀释,无法形成合力与国际巨头竞争,造成“技术弱->无差异化->无定价权->只能卖低价”的恶性循环。但这是中国轮胎行业发展必经阶段,未来希望可用通过产业整合、依托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进步逐步破局。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将成为带动中国轮胎品牌崛起的关键力量。这一路径与当年日本汽车产业带动普利司通等轮胎品牌走向世界的历史如出一辙。中国轮胎产业未来或许也将随之迈向全新高度,甚至具备超越日本和欧美品牌的潜力。
TMGM外汇资讯:
王佳强:现阶段,企业应放弃不切实际的技术幻想,转而充分利用中国在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以“活下去”为目标。突破口在海外市场,谁能更好地开拓全球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