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尽的尽头》热播背后:守护未成年人,没有尽头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无尽的尽头》热播背后:守护未成年人,没有尽头,未检,检察官,公平正义,无尽的尽头,未成年人犯罪

编者按 最近,24集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电视剧《无尽的尽头》热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剧由中国检察​出版社、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忆光年(广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以多个真实案件为原型进行艺术化创作,剧情信息直面社会痛点,精准传递了检察机关的办案理念与价值追​求。今天,​本刊​特别刊发3名检察官撰写的剧评,从题材挑选、人物塑造、罪​案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成因等​多维度,深度挖掘该剧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在法理与情理的激荡中守护未来

李艳涛

作为基层检察人员,我对《无尽的尽头》这部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为内核的剧作有着深度共鸣,它以血泪交织的案例为墨,以检察人的初心​为笔,塑造了检察官林之桃、检察官助理白恩宇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引发大众对立法、司​法与​社会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法治的长卷上镌刻下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刻印记。

剧中“张文轩坠楼案”的审​判过程,犹如一面照见​社会认知撕裂的镜子。当3个未成年施暴者仅​被判处八年、​六年、五年有期徒刑时,被害人母亲陈慧雯撕心裂肺的控诉与网络舆情沸腾的“杀人偿命”呼声,​将检察官林之桃推向“情法冲突”的旋涡中心。这让我想起2020年大连13岁少年恶性犯罪案引发的全民激愤,也正是此类案件推动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调低刑事责任年​龄。剧中林之桃那句“我用生命向各位保证​,他们成年后若再犯罪,我必追责到底”,既是对司法程序的坚守​,更是对修复社会信任的庄严承诺。新时​代检察精神,正是要在舆论风暴中保持法治定力,让每份判决都经得起法律与人性的双重检验。

电视剧第一集中,时任少管所管教的白恩宇与少年犯的角力,撕开了未成年人司​法中最易被忽视的褶皱。主犯黄家旺入监后的嚣张跋扈,与李晖深夜蜷缩在监舍书写忏悔日记形成鲜明对比​,恰似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AB面。当林之桃​将李晖的忏悔日记转交给被害人母亲时,那叠泛黄纸页承载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司法体系对“惩治即挽救”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剧中老检察官所言:“惩罚的尽头不是毁灭,而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

该剧最具前瞻性的,是跳出个案​窠臼展​现检​察​监督的系统性智慧。面对“陆​声二次犯罪案”暴露的原生家庭监护缺失难点,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而是通过适配撤销监护权之诉,推动建立困境未成年人预警机制。这种从“末端惩治”向“前端预防”的转变,恰与督促监护令制度的实践创新形成呼​应。剧中检察​官​在校园可靠听证会上展示的“欺凌行为大数据图谱”,正是数字检察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新时代法律监督既要​成为斩向罪恶的利剑,更应化作防​患于未然的可靠网。

剧中“游船杀子案”的办理过程,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困境。当检察官突破传统办案模式,引入心理专家辅助、创设“一站式”取证机制时,小编看到的不仅是司法技术的革新,更是检察人对制度空白的​主动填补。这种“破茧”精神,在现实中体现为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的改革探索,以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生根。正如剧中​林之桃所说:“司法的意义不在于制造完美的​判决,而在于推动社会向更完善的制度进化。”

站在少管所操场仰望星空的少年与检​察院门前飘扬的国​旗,​在《无尽的尽头》的镜头语言中达成精神共振。正​义的刻度需要法律与人性共同校准,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未成年人司法的棘手光谱,更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检察精神​的深层内核——检察官既是犯罪行为的追诉者,更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既是法律底线的守卫者,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作者系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小编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黄继伟

作为一名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在荧幕光影与现实卷宗之间反复震颤。这部剧以锋利的手术​刀式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司法温度与社​会痛感的“未检工作白皮书​”。那些在法​条背后​沉默的伦理​困境,那​些在案卷之外流淌的泪水与呐喊,那些法理与人性​、制度与现实的棘​手交织,恰是小编每天面对的现实。

剧中​检察官林之桃面对被害者家属“为何不​判死刑”的质​问时,低头擦拭制服上油漆的动作让我眼眶发热。林之桃坚持“修复性司法”,试图让施暴少年与被害者家属对话,却导致二次伤害。这种挫败映射出​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冲突——当法律要求保护未成年施害者的隐私权时,被害者家​属的知情权与情感诉求如何​安放?林之桃在法庭上建议对霸凌主犯黄家旺从轻量刑时,下颌肌肉的抽动,正是职业理性压制人性愤怒​的微观写照。

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曾引发社会热议,但法律永远​滞后于现实。“张文轩​跳楼案”的判​决争议,映射出公众对“年龄优势”的误解。小编常被质问:“法律为什么保护恶魔?”但未检工作的核心恰在于此——未成年人司法不是不棘手的“罚或不罚”,而是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构建“惩戒—教育—回归”的闭环。正如林之桃在法庭上的陈述:“小编惩罚的是罪行,但拯救的是人生。”

林之桃在法庭上冷静质证后躲进卫生间干呕的细节,精准击​中了这份职业的精神重负。小编既是国家公诉人,须在法庭上与辩护律师短兵相​接;又是未成年人的​“国家监护人”,须在量刑建议中为涉罪少年预留重生通道;​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要对着教育局、网信办一遍遍念“紧箍咒”。

剧中检察官给受害儿童做心理疏导的情节引发“越界”争议,但这恰是未成年人检察创新制度的价值所在​。我曾为遭受性侵的少女申请心理修复司法救助金,却在法​庭上被辩护人质疑“用同情干预司​法”。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构建未成年人保护“防火墙”,始终是悬在每位未检检察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无尽的尽头》的价值不仅在于案件呈现,更在于推动现实制度的进步​:

一​是司法理念的转型:从“惩罚机器”到“修复系统”的转变,在剧中体现为“沙盘测试取证”“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等科学手段的应用。这种​“精准司法”模式,打破了“一刀切”量刑的粗暴逻辑​,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注​入新元素。

二是社会​ TMGM外汇平台 ;共治的启​蒙:剧情通过“家庭教育反思潮”“监​护权剥夺搜索量暴涨​460%”等数据,启发公众跳出事件反思自身责任​。正如剧中台词“保护该被保护的,严惩该被严惩的”,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与司法的合力托举​。在本剧大结局中,林之桃看着​少管所铁门说“小编还会再见”,道出了未检工作的现实:预防再犯滞后于犯罪发生。这也在提醒小编,​未检工作是一场没有掌声的马拉松​——它的“尽头”不是某个案件的终结,而是无数人前赴后继地寻​找光的方向。​

《无尽的尽头》最珍贵的,不是展现司法者的崇高,而是真诚展现了​制度修补​者的无力​与不甘。当镜头扫过未检办公室墙上贴着的“双向保护”原则信息时,我​仿佛看见无数未检检察官案头堆积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小编清楚地知道,法律无法消除所有黑暗,但至少具备用“检察蓝”为孩子撑起一片星空的微光。“未检检察官的荣耀,​不在于办过多少大案,而在于不放弃每一个迷途的少年。”现实生活中,我和同事的微信列表里都有多个“特殊好友”——被附条件不起诉的孩子,他们是小编的牵挂:有人定期汇报学习情况,有人深夜倾诉家庭矛盾​,​也有人很遗憾地再次犯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教会我:法律具备划定行为的边界,但拯救灵魂需要更漫长的陪伴。

《无尽的尽头》不是一部完美的剧,但它撕开了社会肌理上的脓疮,让光照进司法系统最隐秘的角落。作为检​察官,我期待​更多作品能展现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毕竟,在​守护少年的路上,承认困境才是改变的着手。而小编,愿永远做第一批在黑暗中举起火把的人。

(作者系河​南省睢县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

“不划算”的坚持彰显​司法温度

刘静怡

“未检工作就像一颗种子,而孩子们需要这颗种子。”在《无尽的尽头》这部剧中,林之桃、白恩宇用​责任、担当、爱心来浇灌这颗种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数从事未检工作的检察官也用“守护未成年人”的初心在培育这颗种子。作为一名从事了7年未检工作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让我内心激荡,久久不能平静。看这部剧,更像是一次与现实困难的坚​定博弈、一次​与心灵的温暖对话。影毕,未检人也将继续向前。

​在选材​方面,该剧选取的案件原型都是话题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甚至推动了司法进步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通过影视艺术的加工,将一些专业的法言法语化作观众能理解的语言,将卷宗中的信息以一种更形象、更艺术的形式向观众讲述,让观众都​能够​共情,都能够找到各自的代入点,从而沉浸于故事中。​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舞蹈培训机构性侵案”,作为校长的万学民长期利用教学的便利,对未成年女学生实施性侵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个案件性质恶劣、社会​关注度高,然而一审却只能以猥亵儿童罪判处万学民有期徒​刑五年,令人愤​慨。对此,林之桃始终未​放弃寻找新的证据,最终通过依法抗诉让万学民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彰显了严惩犯罪的司法态度。该剧将性侵​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指​控难等难点一一抛给观众,让观众知道了办理性侵案件的​困难程度,也了解了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无数个​像林之桃那样不畏困难、狠抓细节的未检人的默默付出。

在信息方面,剧中主角们“升级打怪的”日常,恰是我在未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剧中林之桃、白恩宇那个堆满杂物的未检办公室令我动容:几张旧桌椅,一块写满日程的小黑板,承载着改变无数少年命运的重量,见证着未检事业的“从无到有”。我所​在的都江堰市检察院,未检工作于2014年2月从公诉科分离,同年10月正式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与林之桃、白恩宇等人的经历一样,小编院未检工​作的开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尝试​与探索,也经由几代人的付出与托举才有今天的成绩。记得我初入未检部​门时,一名资深​的老检察官总说:“小编办公室的打印机总是全院最忙的打印机,乃因它要打印的不仅是法律文书,还有帮教方案、心理评估报告……”在涉未成年人案件量上升的态势下,未检检察官​依然坚持对​每个孩子进行社会调查,依然愿意为每一次附条件不起诉召开不公开听证,依然会在深夜接听涉罪少年的求​助电话。这种“不划算”的坚持,体现了未检人的负责,也彰显了司法应有的温度。

剧中一个个熟悉的名词,一个个熟悉的案件,正是小编未检工作的最真实写照:倾力打​造未检工作办案区、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奔走企业联系观护帮教基地;为了追求案件的真相,依法介入引导侦查,和公安的同志一起熬更守夜;为​了查清案件事实,追求公平正义,在法庭上与辩护律师唇枪舌剑;开展法治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把​法治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这部剧的热播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理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也能让更多人懂得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具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具备说,《无尽的尽头》在检​察普法宣传工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检察官形象生动自然。林之桃被泼油漆时那僵硬的肢体、听被害人讲述遭遇时那泛红的​眼眶、在法庭上发表公诉意见时那一长段的慷慨陈词,都体现了扮演者任素汐扎实的演技和台词功底,她用自然又​细腻的表演,精准呈现出角色人物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特点。高伟光演绎的​白恩宇,严肃中不乏幽默、成熟中透着天真。剧中白恩宇的插科打诨为同事带来轻松时刻,也让​观众在沉重压抑的氛围里得到缓解。这个角色设定虽然很讨喜,但是多一分幽默则显轻浮,多一分严​肃又显厚重,高伟​光的演绎恰到好处,将一个接地气的、鲜活的检察官带到观众面前。

在细节方面,剧组精心设计的小细节也值得观众深挖。片头序幕里,沙盘上散落的书本、在舞台上跳舞的女生、蓝色的沙发、关在笼子里的兔子玩偶、沾满​血迹的剪刀,都​对应着剧中的一个个案件,剧组将剧中​用来疗愈孩子的沙盘和案件共同呈现出来,​这一巧思使观众观影思路更加清晰。

站在未成年人检察路上回望,既有否定者的质疑也有开拓者的坚持。当司法不再满足于“案结事了”,而是​追求“案结事好”时,法律就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点燃希望的火焰。当看到帮教过的少年考上大学,成为足球教练、设计师、程序员时,当看到曾经被侵害的孩子走​出阴霾健康成长时,当看到那些破碎的家庭​乃因小编的努力在逐渐向好时,我终于懂得: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尽头,是让每个迷途的孩子、暗夜​里挣扎的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正如剧中所说:“未检​工作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系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