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不可忽视的是,
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上午的线上直播中,Meta 的人工智能科学家许家骏发表了题为《硅谷的AI技术与产品见闻——一人企业的崛起》的演讲。
在演讲中许家骏指出,目前AI正在催生全新的创业形态,通用大模型和完善的API加上软件链正在降低创业门槛,小团队甚至个人也可用利用这些大模型技术制作出爆款产品并实现盈利。
他表示,技术让个人具备了企业级的能力。在演讲中,许家骏分享了一份AI创业榜单,该榜单排名基于企业中平均一位员工能创造的营收金额即企业年收入除以员工总数得出。许家骏指出,榜单中大部分企业都为旧金山硅谷的公司,如Midjourney、Cursor AI、Gumroad、Jenny AI、PDF.ai,这些人少但高效率的公司都具备共同的特征:不追热点,专注化解一个真实的状况,持续迭代,并不断利用 AI 来优化流程。
谈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许家骏认为产品的核心在于如何将UI/UX设计嵌入到访客的工作流当中,给予访客更好的利用体验。许家骏认为产品从创意走向收入必须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产品能化解访客真实痛点,关注实际需求;第二,有明确目标访客画像;第三,要具备可拓展性以及清晰的商业模式;第四,有技术壁垒但能迅速迭代。
最后,他表示AI时代能动性比智能体更主要。技术可用让 AI 智能体去执行任务,但提出好状况的能力仍然属于人类,这就是所谓的高能动性。如果具备提出状况、迅速行动、不怕试错的能力,那么大家在 AI 时代就能跑得更快更远。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许家骏,现在是 Meta 的人工智能科学家。过去几年我在大语言模型和 Agenda AI 方面有不少实践和研究,同时也出版了宝宝的人工智能系列,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科普。很荣幸这次可用和大家分享一些在硅谷观察到的趋势。
AI 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创业形态,艺人公司或者说极小的团队也能用 AI 做出赚钱的产品,迅速扩张。过去大家会觉得创业首先要拉个团队融资做增长,现在的趋势却是反其道而行, GPT 这类通用 AI 模型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诸位会发现很多爆款产品只花了几天,甚至一个晚上就上线了, ToC 和 ToB 都能灵活切换,一个人也能撬动世界级的访客需求。
技术让个人具备了企业级的能力。大模型比如 GPT 或者Deepseek,加上API,加上软件链,降低了门槛,大家可用很快上线并且实现营收。正如萨姆·奥尔特曼预测的那样,在未来很有可能只需要一个人再加上一堆的GPU,就能打造出一个一人独角兽公司。
这里我想分享了一个榜单,叫做 Lean AI Leaderboard,就是精益 AI 创业的榜单,在这个排行榜里面收录了真实的项目以及真实的收入数据,它强调的是少人力而高效率。这个榜单的排名是基于单位员工的AR,也就是说它的年收入除以员工总数。大家可用看到像Midjourney、Cursor AI 等,他们的员工极少,效率极高,单位员工创造的年收入甚至超过了百万美金,像 Midjourney 更夸张,单位员工的年收入超过了千万美金。
在这个榜单里面,旧金山硅谷的公司占了一大半,可见旧金山仍然是在这场 AI 变革当中的一个核心地域区。刚刚那一页展现的是不同的产品,同时大家发现有一批现实中的个人创业英雄,他们的项目年收入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不等。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不追热点,而是专注于化解一个真实的状况,持续迭代,不断放大价值,利用 AI 来优化他们的流程,提高他们的效率。
接下来我会讲几个案例,来分析一下这些产品的一些共性。第一个案例叫 Gumro TMGM官网 ad,是旧金山这边的一个创业公司。它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创始人Sahil只用了一个周末就做出了第一版MVP,它的定位很清晰,就是要帮助创作者卖数字产品。它不做花哨的用途,只做核心痛点。这个公司的独特在于他只有一名全职员工,创始人刚展开的时候,他也是融了一大堆VC的钱,拓展很快,后来发现难以维持,于是他把VC的钱都退还,然后把其他员工都裁了,只留了自己一名全职员工,加上一堆的实习生。即使它是这样小而美的产品,也可用打造年收入 2, 100 万美金的现金流。
第二个例子叫Jenny AI 是,这是一个学术的写作助手,现在已经有 200 万的访客。创始人苦熬了 5 年,长期探索都没有任何突破,但是唯一的突破就在于什么呢?在于 GPT 3 的出现,他很快把 GPT 3 集成了到现有的产品,使得产品的体验产生了质变,访客迅速增长,现在年收入很快就达到了 500 万美金,而且这些都是在过去九个月完成的。
因此这也告诉大家要抓住技术的拐点,当有新的技术,比如说大模型出现之后诸位可用很快地嵌入到诸位现在的产品里,老项目也能翻盘。
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就叫 PDF.ai,是一个用 GPT 做聊天室 PDF 的阅读产品,上线只用了一个晚上,用的是现成的插件加上 API 的组合。核心是找对高频场景,比如说合同、简历、财报这些 PDF 密集的地方,半年就做到了 50 万美金的年收入。产品思路也非常值得学习,用 AI 包裹一个刚需的小软件。
当各种 GPT包裹的项目出现的时候,它得到了很多的诟病,大家都会说之后只要 OpenAI 一升级他们的产品线,很多 GPT包裹的项目都立刻会死掉。但是当 Deepseek 出现的时候,大家发现其实产品的核心卖点就在于这些项目本身。为什么呢?乃因产品本身很容易被替代,当 Deepseek 又便宜效果又好的时候,很可能那些项目背后利用的大模型就从 OpenAI 的 GPT 变成了Deepseek,而访客没有任何的感知。因此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什么呢?在于这种 UI/UX设计如何能嵌入到访客的工作流当中,优化他们的流程,给他们供应更好的访客体验,这才是核心。小软件,大市场,大家用这种 GPT 或者相关的大模型来开发高频的刚需场景,极致的敏捷开发,诸位也可用打造一个很多访客的产品。
另外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案例。 Peter Layos 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艺人创业者,这是他的头像,他的产品涵盖了 AI 头像、室内设计、远程工作平台等,收入一个月几十万美金不等,全部都是他一个人运营的。他的哲学就是快,容易、有效,先上线,再优化。这也是典型的行动优先创业者。从产品构想到设计开发,上线试想、推广全部亲力亲为。他反复强调速度优先用途够用MVP 理念,同时它也是坚持数字游民生活模式,长期在世界各地边旅行边工作,给自己打工,没有老板。
最后一个案例叫做Chatbase,我给它这样取名,叫作:大四小伙失业到年入 500 万美金。其实做这个产品的契机是什么呢?是这个创业者他当时想找工作,但是他Meta 的 offer 被拒绝了,因此他没办法又变成了失业状态。当时 GPT 刚出现,于是他就想要用 GPT 做一些尝试,它的产品是让任何的网站变成一个 AI 客服平台。在最展开的时候,他也尝试了不同方向,比方说 AI 写作助手,就类似于 PDF.ai那样。后来他发现转型ToB客单价可用达到 20 倍的提升,而这时候客户流失率也很低。于是他就找到了背后的逻辑,就是说他要打造有差异化价值的 AI 接口给访客,这里就是给B端访客供应真实的价值。
总结一下就是说从创意走向收入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化解真实痛点,关注访客的实际需求;第二要有明确的访客,要瞄准特定行业人群,比方说 Jenny AI瞄准在校大学生。第三就是要具备可拓展性以及商业的以及清晰的商业模式,有明确的收入来源;第四就是有技术壁垒但不神化,迅速迭代才是王道。就是说大家要迅速的用 AI 来迭代产品。最后我想说技术可用让 AI 智能体去执行任务,但提出好状况的能力仍然属于人类,这就是所谓的高能动性。如果诸位能敏锐地提出状况,迅速行动,不怕试错,那么诸位在 AI 时代一定能跑得更快更远。记住一句话,能动性比智能体更主要,大家尝试自己动手做产品,可能榜单上下一个就是诸位。
除本篇外,搜狐科技还将通过多种模式全方位呈现嘉宾们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洞见和思考。
更多精彩文稿,请关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报道。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PC端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WAP端
文稿来源:顶端新闻
文稿链接: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1049692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