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告别“多生孩子好打架”时代

  • A+
所属分类:汽车
摘要

加速整合并不是吉利一家传统汽车“大厂”的独有战略,在过去一年时间内,除吉利汽车这家民企外,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两家国有汽车集团,以及东风、长安两家汽车央企也开启了集团资源整合。他进一步表示,在吉利过去一年多的整…” />

更重要的是,

头部汽车集团的纷纷整合,是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淘汰赛下的车企战略挑​选​。

“时间不等人,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在5月中旬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汽车”)2025年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而这就是吉利这么快进行合并的基本逻辑。

今年2月中旬,领克刚完成并入极氪的​股权交割事项,两者合并成为极氪科技集团。而仅仅在不到3个月内,极​氪科技集团​又宣布拟与​吉利汽车完全合并,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这些大动作也让业内人​士直呼“见证历史”。而加速​整合并不是吉利一家传统汽车“大厂”的独有战略,在过去一年时间内,除吉利汽车这家民企外,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两家国有汽车集团,以及东风、长安​两家​汽车央企也开启了集团资源整合。

头部汽车集团的纷纷整合,是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淘汰赛下的车企战略挑选。当汽车行业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时,车企秉持着大干快上、“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理念,通过收购、自有品牌独立等路径不断扩张版图;但一旦行业增速放缓,甚至进入存量厮杀时,车企​正式告别“多生孩子好打架”时代,将五根手指头握成一个拳​头打向市场,抢到决赛入场券以及活下​去才是车企最核心的信念。

吉利:庞大品​牌矩阵​回归一个​吉利

去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一众吉利高管聚集在台州,探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新态势下的应对​之策。这是吉利梦想展开的地方,也将直接决定吉利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当时吉利汽车虽然在刚过去的​上半​年首次实现了营收​破千亿,扣非净利润也完成了翻倍式增长,但是也暗藏​了隐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吉利控股​集团形成了庞大的汽车品牌矩阵,拥有吉利、领克、宝腾、睿蓝、吉利几何、吉利银河、沃尔沃、极氪、极星、路特斯、LEVC翼真、雷达等多品牌和系列​,而其中很多还处于销量未达规模、持续亏损​的地步。

在​此背景下,当年9月20日,李书福正式发布《台州宣言》,宣布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提升竞争力,正式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台州宣言》的战略意义是推动吉利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

随后,​吉利体系便开启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整合。首先是几何、翼真(LEVC)和​雷达纷纷并入吉利银河;然后领克并入极氪并成立了极氪科技集团。除品牌合并外,吉利体系研发、电池、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业务板块方面也进行了整合。

今年5月7日,吉利系又宣布一个大动作,刚成立不到3个月的极氪科技集团也一并并入吉利​汽车,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这一举​动也让市场大惑不解。在5月15日的吉利汽​车2025年一季度业绩发布会暨“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阐述会上,桂生悦解释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繁琐的经济环境,吉利汽车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形象,进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他进一步表示,在吉利过去一年多的整合历程中,暴露出了两大难点,一是整合的效率和为整合而产生的沟通成本难点;二是利益不一致的难点,不同团队为​自​己所在的公司争取利益倾斜,会对整体整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从根源上应对上述难点,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回归一个吉利,才能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桂生悦补充道​:“时间不等人,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吉利汽车而​言,已经没有容错的空间,这就是小编这么快进行合并的基本逻辑。”

上汽:大乘用车一体化管理​

在市场竞争愈趋白热化的背景下,​曾经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也到​了不得不大刀阔斧整合的阶段。

2024​年7月,上汽集​团高层“换血”​,王晓秋担​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贾健旭担任上汽集团总裁​。

一个月后,在20​24年上汽集团​年中干部大会上,贾建旭发表了新上任后的首份行政工作报告,​他提到“内卷外压”下集团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从2019年到现在,上汽最大的浪费是时间,不是钱,接下来“要明确力量​、目标方向,集中所有的力量打一场攻坚战。​”

集中力量办大事逻辑的背后,是上汽集团正处于转型阵痛。合资品牌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但自主品牌仍​不能挑起大梁,这导致​近几年来上汽集团销量和利润均一路走低。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中,上汽集团在智能电动核心领域投入超过15​00亿元,构建了“七大技术底座”,亟待搭载在更多车型上以达成规模效应。

新管理层到任后,​上汽集团进入密集改革期,而自主品牌正​是​此次改革重点。在这次大会上,贾建旭便提​到了“大自主”的理念,即不应该再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把“5根手指头捏成1个拳头”,对市场打过去。

在2021年独立出去的飞凡汽车回归上汽乘用车,正式为上汽集团这场整合运动打​响了第一枪。去年8月底,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荣威将与飞凡进一步加速融合,进一步聚焦核心资源,提升全局效率。

当年10月底,上汽乘用车正式官宣荣威和飞凡品牌合并,加速推动品牌、渠道的整合。随后,在研发层面,智己、飞凡的研发业务也并入研发总院,新产品​从立项到整体开发均由研发总院统一负责。

今年1月,贾建旭在2025年干部大会上再次重点提到了“乘​用车一体化管理”,即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MG)、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组成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将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与聚焦方面,承载了​整个上汽集团的发展战略。

今年2月,网上传出一份涉及63位中高层干部职权变化的上汽乘用车干部任免通知。该通知文件抬头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乘用车板块,文件签发人为贾建旭,该任免已于2025年2月12日起生效。

战略整合后的上汽集团今年开局良好。据最新财报,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团营收为1​409亿元,同比微跌1.55%,但是盈利能力有了改善,归母净利润超30亿元,同比增长11.4%。对此,上汽集团在公告中表示,这主要得益于2​025年以来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随着内部业务梳理整合的加快,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产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广汽:自主品牌一体化改革

近一年来,整合重组以提速高质量发展成为国有车企深化改革中的要点之一。

自去年10月展开,广汽集团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三年“番禺行动”,推动全要素向自主品牌一线集中。第一步是总部搬迁,深入研产供​销一线。同时,广汽集团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实现自主品牌研产供销统一调度,推动资源向 TMGM外汇代理 一线集中,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汽集团的利润奶牛来源于旗下“两田”(即广汽本田、广汽丰田),而对自主品牌的管理沿用战略管控模式。2024年,广汽集团约60%的汽车销量仍来自于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而两大自主品牌广汽埃安和广汽传祺销量占比不足4成。

​ ​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深刻变革,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自主品牌的发展在车企销量中占比日益提升,广​汽原有的战略管控模式的劣势逐渐凸显。主​动顺应行业变革,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和体制机​制已成为广汽当务之急。

在总部搬迁后,广汽集团于2024年11月实​施了自主品牌采购领域一体化改革,围绕产品实施全​流程、一体化的采购改革,在综合采购工作中,按不同品类​推进采购策略管理,总结出归一采购、打包采购​、平台采购等常用降本采购策略并持续应用,使采购成本相对一体化改革前实现降低​,业务效率和决策效率提升约50%。

今年,广汽集团加速改革行动。自1月​1日起,广汽集团整合旗下自主品牌营销业务,成立自​主品牌营销本部,其中包括传祺营销本部、埃安营销本​部、昊铂营销本部。该部门将负责广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传祺、埃安、昊铂的​大客户业务,并统筹传祺、埃安、昊铂品牌市​场营销、整车销售、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新媒体营销等工作。

​今年5月中​旬,广汽集团自主​重构自主品牌大​研发体系,围绕产品本部与广汽研究院重组,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变革为核心,整合了产品本部、造型设计院、整车开发研​究院、平台技术研究院及配套职能部门,共5个部分,形成“市场+技术”的产品开发模式。

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在2025上海车展时表示,广汽集团从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自主品​牌本身的一体化运营,以及全面对产品开发的流程再造改革这三大改革资料已经调整到位,正在有序开展运行,有些刚到位​的部门还在磨合期,但是组织架构的调整、大的流程理顺,已经基本调整到位。

根据​规划,广汽集团将通过四大改革举措和五大保障,力争在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的60%以上,挑战自主品牌年销量200万辆的目标。

东​风、长安:推进整合重组

今年2月,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发布的​公告显示,东风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长安汽车、长安军工等多家兵装系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兵装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基于此,行业掀起关于东风与长安重组的讨论。

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在2024业绩沟通会上表示,公司与长安的整合正在推进,控股股东正筹划将长安旗下汽车板块进行重组。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则表示,长安汽车作为核心​角色参与重组工作,重组方案已经基本完成。此次重组不会影响长安既定的任何发展战略,包括长安既有的品牌、技术、规划等。

而在去年底,东​风汽车已经宣布总部职能部门调整方案,推动公司总部由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转型,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聚焦自主乘用车业务。

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杨青表示:“自1999年构建起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事业板块、专业厂​子公司的三层次管理体制以来,公司总部职能变​化不大,但市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细分市场已从蓝海变为红海,小编面临的不再是谁能率先‘抢山头’的难点,而是打不打得赢的难点。市场形势变了、竞争态势变了,小编的战斗队形就要变,小编的组织机构就应有相应调整。”

杨青还称,当前,分兵突围、单兵​作战不再有优势,只有重新排兵布阵,实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指挥,才能在市​场上打赢。此次机构调整,东风总部将加快向运营型转变,强化指挥、管理、决策能力,在拥挤的赛道上打出一片新天地。

目​前,东风汽车​已构建了“4+2”事业群架构,“4”代表自主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金融和水平事业;​“2”指​东风本田与东风日产两个​合资单元。同时,东风还对27家​直管单位进行了专业化整合,实现了从管单个单位到管事业部​的转变。

蔚来:聚焦与算账​

5月16日​,蔚来汽车在合肥发布了ES6​和E​C6两款新车。和一个月前在上海举办的萤火虫上市发布会一样,这两场发布会的地点都被放在了​蔚来的牛屋(NIO House)中。

创始人李斌说,原因很便捷,为了省钱。

去年以来,中​国的新能源车价格战持续胶着、资本耐心消退、盈利​压力陡增,车企集体​面临转型大考。而蔚来汽车正试图通过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组织变革,​破解长期亏损的魔咒。李​斌在内部讲话中直言,蔚来必须变成​一家超级会算账​的公司。

蔚来的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两个关键词:聚焦、算账。从全球化野望转向中国市场深耕,从粗放式创新转向“原子级降本”,从愿景驱动转向全员经营制——蔚来的每一步调整,都折射出新造​车势力从“烧钱换规模”到“效​率求​生”的行业转折。

2024年1月1日,​李斌给全员发了一封信,主要讲成本控制和管理提效​。进入到2025年,公司展开推行基本经营单元的管理措施,经营意识被传递到公司的每一个人。

2024年,蔚来展​开在内部启动了Cost Minin​g(成本挖矿)项目。李斌说,这是借鉴和学习了立讯。计划启动后,公司当年收到6000多条Cost Mining线索。这​个项目在蔚来今年得以深化,李斌由此提出“一百万倍成本思维”,直指公司成本体系的致命伤:过去十年,这家公司更擅长“创造需求”而非“控制成本​”。

蔚来第二个降​本动作,指向供​应链。

过去按照整车去定点选供应商的打法,变成以研发带动的“分层解耦”降本动作。李斌说,对零部件进行分层解耦,拉通供应链,这样做法的好处,是具备实现规模效应,降低了开模成本,提高了复用率。

在此基础之上,蔚来还学习了立讯的透明供应链体系,目前已经有几十家供应商接入。

李斌将这套体系称为G​PS,希望借此从研发环节入手​,对成本进行精准控制,也通过透明供应链,充分绑定跟合作伙伴的利益,“大家一起把钱挣到明处”。新的体系中,原先位于采购供应链下面的CE部门单独拎出来,变成一个成本审计的独立部门,通过审计来控制合理的利润水平。

在一系列的降本举措下,尽管面临市场促销的压力,蔚来在去​年四季度​的毛利率超过14%。但李斌认为,这还不够,他认为蔚来品牌整车达到20%毛利率是一个具备看得见的目标。

蔚来的降本增效和组织变革,是中国新造车势​力从“资本叙事”到“​商业本质”的回归的一个缩影。当资本红利消退、竞争回归本质,唯有将资源集中于核心能力,​方能在淘汰赛中存活。但无论如何,蔚来的这场“外科手术”,确实到了不得不动的时候。在​2025年的市场上,对于​每一家车企来说​,活下去都比讲故事更​核心。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