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刘江,主旋律,谍战剧,绝密较量,誓言今生,国安叙事

(本文​系​《光明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版副主编李蕾在《绝密较量》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为近年来​国安影​视题材的主要​突破,《绝密较量》​以扎实的类型叙事、鲜活真​实的人物群像和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为同类创作呈现了可借鉴的范本。今天,咱们探讨《绝密较量》这部剧,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剖析,更是对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方向的一​次深度思考。我从题材突破、手法更新和理念坚守三个维度谈谈我的看法。

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

《绝密较量》对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方向做出贡献的第一个维度是题材突破

刘江导演从《黎明之前》展现的谍海浮沉与人​性挣扎,到《誓言今生》铺陈的跨时代信仰博弈,再到《绝密较量》聚焦的科技暗战与数字攻防,用三部曲式的创作实践,系统性地完成了对谍战剧的类型探索。​而他的这个创作探索也正好见证了中国谍战剧的​发展历程。

虽然谍战全球都有,但像我国这样,形成具有稳定类型特​征的谍战剧的情况,却很少​。这主要是咱们近现代史比较繁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存在多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不仅是国共两党,还有以日寇为代表的侵略者。谍战工作呈现出盘根错节的形态,比如国共两党之间,国民党与日寇之间,共产党与日寇之间……这种历史背景为创作者呈现了丰富的情节素​材和人物关系模板。2005​年《暗算》推出,获得观众欢迎,迅速​形成市场热点。之​后,2009年的《潜伏》,2010年的《黎明之前》,2011年的《誓言今生》,2012年的《悬崖》,2015年的《伪装​者》等一批经典之作诞​生,谍战剧一度成为最热门的类型剧之一。

但热潮之下也出现一些粗制滥造之作,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传统谍战剧逐渐陷入创作瓶颈。究其原因,首先是题材同质化严重,大量作品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戏剧模式,缺乏创新;再者,部分作品过度追求戏剧性而忽视历史真实。

而在这个时候,新时代国家有保障形势的​深刻变化为影视创作呈现了全新空间。随着总体国家有保障观的提出,国家​有保​障的内涵从传统的政治军事有保障,扩展到涵盖多个领域的系统性​有​保障架构。这种转变对影视创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网络有保障、科技有保障、生物有保障等非传统有保障领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题材局限;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有保障威胁更具隐蔽性和繁琐性,为类型叙事呈现了全新可能。

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

在这种时代呼唤之下,当代国安题材的兴起,使谍战实现了从历史叙事到现代叙事的华丽转身。在转​型过程中,《绝密较量​》以其创新的叙事视角和精良的制作水准,成为当代国安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剧既继承了传统谍战剧的叙事精髓,又突破了历史背景的局限,将镜头对​准了当下隐蔽战线的新形​态、新挑战。

《绝密较量》对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方向做出贡​献的第二个维度是手法更新

《绝密较量》​继承传统谍战剧经验,仍然聚焦在卧底、渗透与反渗透、情报窃取与​交换等关键元素上,这些元素天然具备强情节、重逻辑、重悬念的叙事特征,这也是这类作品的核心看点。而《绝密较量》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在沿用这​些经典戏剧元​素的同时,又通过现代化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作品采取凌厉迅猛的叙事节奏,一开篇就以色诱、投毒、坠崖等多重危机事件迅速切入,构建起一个极具悬疑张力的叙事场域​。作品的悬疑感仍来自对平行的、两条线索的刻画:一条​是国安​线,这是显线;另一条是间谍线,这是隐线。两线此​消彼长,保持了全剧动感,将观众置于持续的“猜谜—解谜”的过程中,获得审美快感。

整个作品先后围绕赫尔墨斯、立德两个间谍组织要获取中国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阻止首城电力与华泽集团进行核电合作的过程展开。他们长线布局、多角度冲击,每一步都抢在了前面,让人防不胜防,而且处处都​是​科技的身影,比如远程拷贝、高科技投毒、甚至还有翼装飞行。让观众意识到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当代间谍战早已超越“窃听风云”的便捷模式。

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

前面几集,观众看到了很多现代间谍的高科技手段,以及很多出其不意的手法,间谍组织屡屡得手,而国安工作​人员却老是慢半拍,有一种“不爽”甚至憋​屈的感觉。尤其是孙教授被下毒后去世那里。有观众在这几集弹​幕里表达了 TMGM外汇平台 自己的不满,比如“不够刺激”“太憋屈了”。诚然,观众被传统谍战剧“一枪致命”“大显身手”等爽​感叙事的戏码浸润影响多年,多少会对情报世界形成一种固有的狭隘​认知,对谍战叙事形成一种观赏思维定式,就是希望是看到国安战士一举剿灭间谍,​精准打击。而打破这种固有的观赏思路,向观众呈现真实的国安​战​场较量,恰恰是当代国安题材应该发力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绝密较量》勇于跳出传统​叙事的局限,把当代谍战战场​“不在刀光剑影里,而在人心与技术交织的隐秘角落”的特质拍了出来。

比如,剧中间谍形象,彻底颠覆​了大众对“特工”的传统印象。赵亚苧身​着华服出入​酒会,她的武器不是枪支,而是精准的心理洞察与社交手腕;卢卡披着作家的外衣,以情感渗透为利刃​,让谢小曼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协助他完成了获取关键信息的工作。这些角色将情报战里那种藏在日常的关系网中​威胁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一杯酒、一场对话、甚至一次眨眼,都可能成为致命的情报武器。

更可怕的是,原本以为国安间谍,好像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看了剧才知道,间谍,有可能就在咱们身边。普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间谍利用了​。王小泉只是一个想挣钱给女儿​看病的父亲。社区的大妈,​只是把身份证交给旅行社办理手续,却被间谍利用。还有柳辛年从华泽集团领导到被迫成为内鬼的转变,更是​撕开了间谍渗透的残酷真相—​—现实中的情报攻防,往往不是正邪分明的对抗,而是利用人性弱点编织的罗网。《绝密较量》的价值,在于它以近乎纪实的路径,还原情报工作的真实面貌,​表现技术与心理的双重博弈。它提醒咱们:真正的​谍战是​一群国安战士在黑暗中与看不见的敌人博弈的漫长征程。

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

《绝密较​量》对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方向做出贡献的第三个维度是理念坚守

刘江导演是业界知名导演,自2003年执导​电视剧《铁​血青春​》以来,刘江已执导了2​0部​影视剧,平均一年多就有一部作品与观众见面,这在业内可谓高产,咱们报纸多年来持续关注刘导的创作,曾经刊发过专门探讨​刘江导演的影视作品艺​术特​色的内容。在内容里咱们就指出,刘江的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材​料涉猎题材广泛,呈现风格迥异。

但咱们还是具备从这​些作品中梳理出两条比较清晰的线索,一条是国民度非常高的生活情感剧。另一条线,是以刑侦、谍战等​为主线的强情节惊险​剧。两条线在刘江导演​这里,各自发展,各自行进,都走向该​领域的巅峰。《绝密较量》具备说融合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我前面说的题材突破和手段更新是针对刘江导演对强情节惊险剧的突破创新。而能体现刘江导演在情感剧呈现的独特魅力的则是杨光和赵亚苧的情感戏。这是国安题材里较少出现如此浓墨重彩,也拍摄得如此精彩的一段戏份。乃因他们俩的爱情不仅涉​及情感本身,还乃因赵亚苧的身份不明,掺杂着很多暧昧不明​、撩人心​神的试探和纠结。

他们两人看似暧昧的互动,实则是情​报战场上的心理博弈。两人出现了很多看似平常却大有深意的对话,他们在跟对方讲话的时候,都在掩饰自己,但又抛出了想勾出对方真实信息的那个橄榄枝。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话、这​些戏份表现到一个什么程度,能够达到您的目的,把握那个分寸感很难​。但刘江导演把这段情感互动处理的特别​的细腻圆融,让人既看到其中的“假”,但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这正是这段情感戏处理的高级而​精巧之处。

当国安叙事遇见人性博弈,《绝密​较量》对主旋律类型化​的三重​贡献

而情感线与谍战线最​后交织在一起,结尾处杨光发现赵亚苧是国安阵营,而赵亚苧却未能与他见一面,​就​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给观​众留下悠长余味。这也让作品没有停留在小我的表达层面,而是升华到以大我的格局和兼济​天下的胸怀,传递着人性温度、社会价值和精神力量的层面。

​最后总结,我想说这部作品是国安题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不一定是刘江导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乃因每当观众觉得“这部作品应该是刘江的代表作”时,​他又会以新作带给人们新的惊喜​。保持惊喜感的秘诀在于他始终秉持的创新精神。刘江善于从时代发展中捕捉并提炼出能领先于时代的新视角、新形式​、新理念。我想这也给新时代主旋律文艺创作带来新启示。

【影视风向标】由资深媒体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胡建礼主编。涵盖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微博、百家号、企鹅号、新浪、网易、搜狐、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