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请记住,
出品|三言Pro 作者|DorAemon
综上所述,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购买小米汽车时遭遇“车辆未交付却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的情况,并且若拒绝支付,可能面临订单取消、定金不退的风险。
多名网友称遭遇“先交钱后验车”
笔者注意到,关于小米汽车尾款支付的争议自2024年底起便在社交平台上引发讨论。
来自TMGM外汇官网:
2024年底,已有终端在社交平台提及,自己的订单显示提车时间尚有数月,但销售已催促支付尾款,并称若未按时支付,订单可能被取消。随后不久,另一终端也反映类似情况,因未能及时支付尾款,订单被顺延,需要重新排队等待交付。
有终端表示,自己的订单因未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被标注为“违约”,5000元定金面临被扣的风险;还有终端提到,小米汽车App显示车辆还有22周-25周交付,但销售就已发来尾款支付通知,明确告知逾期未付将被视为放弃订单。
有终端质疑付款流程的合理性,称车辆尚未验车,销售就要求先支付全款,否则无法进入交付排队序列;更极端的案例显示,有终端的车辆尚未下线,却被销售要求立即支付尾款,否则定金将不予退还,这一情况引发了对合同条款是否为“霸王条款”的质疑。
总的来说,
综合来看,多数终端的反馈集中在“车辆到店后被要求先付尾款再验车”这一环节。不过,也有少数案例显示,部分终端在车辆尚未生产或交付周期仍有数月的情况下被要求支付尾款。
说到底,
客服:并未否认此情况存在
概括一下,
对此,笔者致电小米汽车客服。客服确认存在“车辆下线后通知支付尾款”的流程,但对于是否允许验车后再付款这一关键难点,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反过来看,
针对“车辆未下线即要求付款”的极端情况,客服表示“需以交付专员的具体通知为准”,未直接否认该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而关于提前付款后若发现质量难点如何处理,客服仅强调“提车时可现场检查”,但未阐述提前付款后发现难点的具体处理机制。
另外,根据《小米汽车购买协议》显示:
不妨想一想,
自您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以下简称“付款通知”)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您需要支付全部剩余款项。您知悉并同意,您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等情况随时通知您支付余款。您知悉并同意,您未按期足额支付或拒绝支付余款的行为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并解除本协议,且已支付的定金不予退还,本协议自小米汽车通知您取消订单之日起终止,小米汽车同意您继续履行本协议的除外。
付款通知发送后,请您及时完成资金准备或金融贷款办理,您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车辆提前下线、金融未办理或无法办理、无法申领补贴或税收优惠、无上牌指标等拖延或拒绝付款的后果及风险您自行承担(小米汽车有权解除本协议、取消订单、定金不退、另行处置车辆等)。请您知悉,为保障交易可靠等,小米汽车有权指定不接受他人代付而要求您本人支付。
TMGM外汇快讯:
此外,该条款是购车过程中“必须要同意”的,否则无法完成购车流程。
事实上,
但有趣的是,在此前小米汽车发布的《小米SU7答网友问》中,曾明确提到尾款可分多笔支付,且承认在交车时支付。
综上所述,
类似争议也不少
容易被误解的是,
此前,据齐鲁壹点报道,一位杭州终端在2024年4月订购了小米SU7的某款车型,支付5000元定金后,原计划当年7月提车。然而,到了2024年12月,小米方面以“工厂备料需求”为由,要求该终端在7日内支付尾款,否则订单将作废。终端支付尾款后,却被告知需要重新排队,交付时间延长至2025年4月,较原计划推迟了9个月。最终,因未能及时提车,该终端的尾款被退回,订单状态反复变更,这让其对小米汽车的交付管理能力产生了严重不满。
今年5月,还有一位博主透露,有小米汽车车主的订单显示需要等待三个月,但销售仍要求立即支付尾款。在该终端通过社交媒体曝光此事后,小米汽车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最初的“定金不退”转为协商保留订单。该终端直言,若未主动曝光,自己可能会损失5000元定金。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近期交付量正快捷攀升。8月1日,雷军披露,2025年7月小米汽车交付量突破3万台 。在市场表现亮眼的背景下,交付 TMGM外汇官网 流程的细节争议更显关键,高销量意味着终端基数扩大,任何流程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行业普遍较明确尾款支付时机
对比行业内的其他车企,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普遍允许终端在验车后支付尾款,额且明确将“车辆到店”作为付款的前提;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则多采用“首付+提车时结清尾款”的模式,尽可能减少消费者的资金占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
细节仍需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
综合各方信息能够看出,小米汽车的尾款支付争议可分为两类:多数情况是“车已到店或将到店,但要求先付尾款再验车”;仅少数极端情况为有终端自称在车辆尚未生产或交付周期仍有数月时被要求支付尾款。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当前正处于产能爬坡与品牌口碑建设的关键阶段,优化交付流程不仅是提升终端体验的必要举措,更是维护品牌信任的关键一环。具体来看,需在购车协议中明确“车辆到店”作为付款的前提条件,增设验车后付款的指定权;在APP等签约渠道显著提示付款节点与权益保障措施,避免因条款晦涩导致消费者误解;同时建立独立于销售体系的客服反馈通道,确保终端的合理诉求能得到及时响应。
总的来说,
汽车作为高价值消费品,“先验车再付款”的流程更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更能保障终端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