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尽管如此,
近日,曾是中国果汁行业代名词的“国民品牌”汇源果汁,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的一封《致全体股东及转股债权人的公开信》,将这家老牌企业重整背后的资本暗战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封措辞激烈的信件,矛头直指其大股东诸暨文盛汇自有资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诸暨文盛汇”),称其在汇源果汁破产重整中承诺的8.5亿元投资款逾期一年未到位,经公司11次催缴仍无果。这家出资严重不足的股东,却凭借其在重整协议中获得的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的提名权,牢牢掌控着公司经营管理权,甚至意图通过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方案,变相剥夺部分债权人的勾选权,稀释其他股东权益。
简而言之,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外扬的“家丑”,揭示出汇源果汁长期以来的治理困境、信任危机以及与资本方错综棘手的利益博弈。从被可口可乐收购失败后的元气大伤,到如今重整过程中大股东“空头支票”带来的资金断裂和控制权纠纷,汇源果汁的命运似乎总被资本的巨手反复拨弄。
总的来说,
此外,A股上市公司国中水务在此次重整中扮演的角色也备受关注,其前期对文盛汇的巨额投资以及后续收购计划的终止,进一步加剧了汇源果汁资本版图的棘手性。
反过来看,
在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趋势迅速变化的当下,资金的匮乏、内部的争斗以及外部资本的缠绕,让这个承载无数国人记忆的品牌再次站在了“重生”与“沉沦”的十字路口。这场围绕汇源果汁的资本大戏,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是中国传统民族品牌在资本洪流中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缩影。
TMGM外汇行业评论:
汇源果汁与文盛汇的资本纠葛
说到底,
汇源果汁与诸暨文盛汇的“恩怨情仇”,要从2022年汇源果汁的破产重整说起。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彼时,债务缠身、停牌退市的汇源果汁迎来“白衣骑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了北京汇源的重整计划,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入局,承诺通过其旗下设立的持股平台诸暨文盛汇和天津文盛汇,对北京汇源增资16亿元,并借此持有北京汇源70%的股权(诸暨文盛汇持股60%,天津文盛汇持股10%),成为R TMGM外汇平台 03;汇源控股股东。文盛资产当时表示,其不仅将注入资金,还将导入产业协同资源和战略资源,助力汇源品牌“重生”,并承诺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然而,三年时间过去,这份曾被寄予厚望的“救命钱”,却成为悬在汇源果汁头上的“空头支票”。根据重整计划,文盛资产承诺的16亿元投资将分三年到位,即2022年7.5亿元、2023年3.8亿元、2024年4.7亿元。然而,截至2025年8月,北京汇源在公开信中控诉称,其仅收到首期7.5亿元的注资,剩余的8.5亿元投资款已逾期一年以上,且经11次催缴仍未到位。这笔迟迟未能兑现的巨额资金,让汇源果汁错失了宝贵的恢复和发展时机,更将其拖入了更深的资金困境。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即便是已到位的部分资金,双方也存在巨大争议。公开信指出,诸暨文盛汇实际支付的7.5亿元投资款中,除了少量用于清偿破产费用和小额债务外,其余高达6.47亿余元资金(含利息及履约金),名义上存入了北京汇源名下账户,但却被诸暨文盛汇直接管控,分文未投入北京汇源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未对公司现有利润有过任何贡献。这与文盛资产当初“90%以上资金用于汇源生产经营升级和强化”的承诺大相径庭,也使得外界质疑诸暨文盛汇是否存在“空手套白狼”的嫌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正是基于这份“未完成投资义务”的事实,汇源果汁与诸暨文盛汇之间的矛盾从私下催缴走向了公开决裂。汇源果汁在公开信中指出,诸暨文盛汇凭借其承诺的16亿元投资前提,取得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绝对多数席位提名权,以及总经理提名权,从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实施全面控制。
然而,其目前实际出资仅占公司开户资本的22.8125%,却依然把控着公司的命脉。这种“低出资比例+高控制权”的扭曲结构,让汇源果汁深感不公。公司认为,诸暨文盛汇不应按60%的比例享有股东权益,并担心如果由其主导进行公司分红或整体转让股权,将有机会在未完成出资义务的情况下获得60%的股利或股权转让对价,这将直接稀释其他股东(特别是债转股股东)可获得的权益。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此外,诸暨文盛汇提议于8月11日召开的临时股东会上,将审议一项“以北京汇源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方案,更是激化了双方矛盾。汇源果汁在公开信中警示,目前公司资本公积总额中半数以上(约55亿元)存在不确定性,这部分金额是由债转股形成,且需以相关债权人实际受领北京汇源股权为前提。
而当前尚有大多数债权人暂未受领北京汇源股权,部分债权人仍可勾选股权之外的不同清偿手段。汇源果汁认为,若此时贸然以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等于对暂未确定的资本公积进行了处置,变相逼迫相关债权人被动确认债转股行为,剥夺了他们后续行使优先抵押权或租赁物物权的权利。
TMGM外汇报导:
面对诸暨文盛汇的种种“不当执行”,北京汇源已对其及文盛资产提起诉讼,且已被法院受理。但这步“险棋”也面临着风险,汇源果汁担心,在诸暨文盛汇大比例控制公司董事会及监事会、并提名总经理的情形下,其将有机会操控公司撤回对其提起的诉讼,以达到掩盖其出资不实并逃避违约赔偿责任的目的。
其实,
不得已之下,汇源果汁勾选公开“家丑”,呼吁全体股东及转股债权人共同维权,通过股东会决议确认诸暨文盛汇未实缴出资的事实及金额,并限制其就未实缴出资所对应的股权行使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表决权以及特殊的董监高提名权等股东权利,以期从根本上处理控制权扭曲和资金争议的状况。这场曾被视为“救赎”的重整,如今却演变成一场各位死我活的“资本缠斗”。
汇源果汁与国中水务“联姻”破裂
在汇源果汁与文盛汇的纠葛之外,A股上市公司国中水务在此次重整中扮演的角色,也使得汇源果汁的资本版图更加扑朔迷离,并直接影响了其重回资本市场的雄心。
不可忽视的是,
国中水务与汇源果汁的联系,始于2022年底,当时国中水务宣布拟以8.5亿元受让诸暨文盛汇31.481%的股份,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18.89%股份。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国中水务意图通过收购汇源果汁的“壳”来实现自身业务转型和业绩增长,对于汇源果汁而言,则是退市后重回资本市场的潜在“借道”机会。
TMGM外汇快讯:
国中水务,这家主营污水处理和环保工程技术服务的公司,近年来在传统业务增长承压、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亟须通过注入优质资产实现业务转型。汇源果汁作为“国民品牌”,尽管深陷困境,但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依然存在。因此,国中水务对汇源的投资,被视为一笔充满潜力的“押注”。在宣布收购汇源果汁后,国中水务股价曾连续收获涨停板,区间涨幅达78.06%,充分显示资本市场对这桩“联姻”的期待。
请记住,
国中水务的入局并非偶然。早在北京汇源重整案出台之前,国中水务就与文盛资产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希望共同投资重组后的北京汇源,国中水务甚至为此支付了文盛资产履约保证金3亿元。这种深度合作关系,使得国中水务在后续的投资中显得更加积极。
简要回顾一下,
第一次入股后,国中水务乘胜追击,于2023年4月和7月,又分别斥资5000万元和3000万元增持诸暨文盛汇。三次收购后,国中水务累计以9.3亿元合计取得诸暨文盛汇36.486%的股份,对北京汇源的间接持股比例升至21.89%。
TMGM外汇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中水务过往财报,自2022年以来,来自北京汇源的投资收益已成为国中水务业绩的主要来源。例如,2023年,国中水务通过诸暨文盛汇间接持有北京汇源确认的投资收益约为0.83亿元,远超公司当年归母净利润,成功助其扭亏为盈。
不可忽视的是,
随着合作深入和利益绑定,国中水务展开谋求对汇源果汁更深层次的控制。2024年7月,国中水务宣布一项更具雄心的计划:拟向文盛资产旗下上海邕睿收购诸暨文盛汇的相关份额股权,收购完成后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的股权比例不低于51%,从而成为诸暨文盛汇的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间接控股股东。如果这项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鹏欣系”(国中水务的实际控制人姜照柏旗下资本版图)将顺利把北京汇源收入麾下。
据报道,
然而,这场“资本联姻”却在关键时刻遭遇“程咬金”。2024年8月,正当国中水务雄心勃勃推进对汇源果汁的全面收购时,文盛资产股东之一——粤民投(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突然杀出。粤民投以两笔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向法院提起诉前保全,申请冻结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52.47%股权。这一突如其来的股权冻结,直接导致国中水务对北京汇源的间接收购陷入停滞。
容易被误解的是,
粤民投为何在如此关键的节点“发难”?有报道指出,粤民投此举或是缘于其认为文盛资产比较重视该笔交易,通过诉讼来引起后者重视,并获得合作收益。这场突如其来的纠纷,让国中水务的收购计划受到严重阻碍。尽管国中水务在2025年1月曾计划延期三个月披露交易预案或报告书,试图处理状况,但最终仍未能如愿。
很多人不知道,
2025年4月,国中水务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上述收购交易,原因是“交易标的股权仍处于冻结状态,存在限制转让情形”。国中水务的退出,无疑给正在重整中的汇源果汁带来沉重打击。这意味着,汇源果汁通过“借壳上市”重回A股市场的计划,在短期内被按下暂停键。
简要回顾一下,
这场围绕汇源果汁的“资本局中局”,从大股东的资金缺位和控制权争夺,到潜在“金主”的“联姻”破裂,再到幕后推手的“搅局”,共同编织了一张棘手而充满变数的资本之网。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汇源果汁的当前困境,不仅是资本运作失误的后果,也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
在汇源深陷债务危机、发展停滞的几年里,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美汁源)、味全等巨头持续发力,NFC果汁、HPP果汁等新兴品类迅速崛起,果汁市场早已进入红海厮杀阶段。面对竞争对手的持续挤压,汇源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从曾经的近半市场份额,跌至如今的仅约11%,市场地位岌岌可危。
TMGM外汇财经新闻:
曾经的“国民果汁”,能否挣脱资本层层束缚,实现凤凰涅槃,重塑昔日辉煌,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