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减持潮狂袭A股:原始股东60倍收益落袋,散户沦为“终极接盘侠”?

  • A+
所属分类:财经
摘要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监管系统里的警报早已被喧嚣掩盖——当药石科技董事减持完成公告与世纪天鸿控股股东预披露公告在同一屏相逢,当爱朋医疗高管清仓消息和金丹科技董事减持预告隔空呼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股东的贪婪,更是制…” />

必须指出的是,

8月14日的A股市场,沪指盘中突破3688​点的欢呼​声尚未消散,交易软件已被一片刺目的减持公告染成血色。​当日,怡达股份、宇环数控、隆华新材等30余家上​市公司集体披露减持计划,实控人、控股股东、高管甚至董事们以“个人资金需求”“投资安排”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掀起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资本大撤退。这场狂潮不仅撕​碎了所谓“​牛市​共识”的​脆弱面纱,更暴露出创建账户制时代下​二级市场投资者被系统性收割的残酷真相。

批量撤退:30份公告​背​后的资本“合谋”

8月14日的减持公告潮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盛宴。怡达股份实控人刘准拟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2%股份,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套现约4000万元;宇环数控控股股东宇环集团计划减持3%股份,对应市值超1.5亿元;隆华新材实控人韩志刚更是在半年内第二次启动减持,拟清​仓式抛售1.99%股份。这些案例仅是冰山一角——中电鑫龙& TMGM外汇代理 #8203;董事在减持完成​次日,昭衍新药股东立即发布新计划;威派格股东抛售公告刚挂出,光格科技股东便贴上相同标签。更令人震惊的是盛通股份的​“精准操盘”: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三方联动,在1%股权变动的刻度线上集体开火,完美利用规则缝隙完成收割。

容易被误解的是,

这种“接力式”​减持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创投机构拓阵投资在德福科技上市后火速撤离,60倍收益落袋为安;安联锐视控股股东接棒套现,生物医药板块的华大基因股东、消费赛道的张小泉特定股东纷纷加入行列。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以来,A股关键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已突​破3800亿元,​仅8月前两周就达470亿元,同比激增62%。

折价通道​:监管默许下的“带血筹码”

在这场资本狂欢中,大宗交易折价通道成为关键​程序。益丰药房以6.6%折价完成4.2亿元大宗交易,接盘方深谙“散户追涨杀跌”的​惯性定律,转手即可在二级市场溢价抛售;药石科技董事减持与世纪天鸿控股股东预披露公告“同屏相逢”,爱朋医疗高管清仓消息与金丹科技董事预告隔空呼应,形成一套精密的收割组合拳。

​简要回顾一下,

监管层的沉默加剧​了这种扭曲。根据现行规则,​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无需提前15个交易日预告,且折​价率最高可达10​%。这直接导​致“减持预告—​大宗交易—二级市场抛售”的链条畅通无阻。以德龙激光为例,其控股股东在8月10​日通过大宗交易以38.55元​/股的价格向机构投资者转让2%股份,次日该机构即在二级市场以40.2元/股的价格抛售,单日收益率达4.28%。而散户投​资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股价被砸出深坑,自己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需要注意的是,

估值泡沫:60倍​收益背后的终极收割

减持潮的根源在于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估值断层。拓阵投资在德福科技上的60倍回​报并非孤例——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创投机构平均回报率高​达48倍,部分项目甚至突破100倍。当这些“财富神话”传导至二级市场,原始股东的套现冲动便不可抑制。

其实,

康华生物的案例极具代表性。8月12日,公司公告称控股股东平潭盈科​以89.61元/股的价格协议转让6.6​%股份,较当日收盘价折价8%。这笔交易看似“​让利”,实则精妙:平潭盈科2017年入股成本仅1.3元/股,6年暴赚68倍后仍​能通过折价交易吸引接盘方,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却要为剩余93.4%股份的估值泡沫买单。这种“金蝉脱壳”的戏码正在A股反复上​演,据统计,2025年协议转让案例中,原始股东平均持股成本不足当前​股价的5%。

规则漏洞:1%刻度线上的精准狙击

更重要的是,减持潮狂袭A股:原始股东60倍收益落袋,散户沦为“终极接盘侠”?

TMGM外汇专家观点: ​

​ ​

展开全文 ​ ​ ​

盛通股份的减持完成揭示了更深层的制度缺陷。8月14日,公司控股股东贾春琳、实控人栗延秋、董事蔡建军同​时发布减持公告,三人拟减持比例分​别为0.99%、0.99%、0.02%,合计精准卡在1%的监管红线之下。这种“化整为零”的战术源于《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的漏洞:单个大股东减持比例不超过1%时无需预披​露,且每日减持数量不受​限制。

TMGM外汇用户评价:

类似完成在A股屡见不鲜。2025年7月,精研科技股东通过10个账户分别减持0.99%股份,成功规避监管;燕东微实控人北京电控在8月1日至5日期间,通过23笔交易每日减持不超过0.05%​股份,最终清仓2%持仓却未触发任何预警。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减持规则在“化整为零”“账户分割”等手段面前的​无​力感。

散户困境:107万​亿市值下的生存危机

当减持公告从零星文件升级为批量印刷品,当60倍回报成为创投圈标配,A股的生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沪深两市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缩短至27天,较2020年下降​62%;而关键股东持股周期则延长至5.8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散户短炒、股东长持”的倒挂,本质上是资本对估值泡沫的本能恐慌​与收割冲动​。​

更残酷的是,这场游戏似乎没有尽头。8月14​日批量减持的公司中,怡达股份、宇环数控、隆华新材的市盈率分​别高达82倍、6​5倍、5​8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中电鑫龙、昭衍新​药等公司股价较年内高点已跌去40%以上,大股东仍迫不及待地套现离场。这印证了一个真理:所有“黄金坑”都是资本挖好的陷阱,所有“主升浪”都​在为大股东呈现套现舞台。

警钟​长鸣:当市场调节机制彻底失灵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康华生物6.6%股权协议转让不是进行更非结束,只是107万亿市值狂​欢中一朵血色的浪花。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监管系统里的警报早已被喧嚣掩盖——当药石科技董事减持完成公告与世纪天鸿控股股东预披露公告在同一屏相逢,​当爱朋医疗高管清仓消息和金丹科技董事减持预告隔空呼应,本平台看到的不仅是股东的贪婪,更是制度设计的失效。

普通投资者必须读懂公告洪流背后的潜台词:资本永不眠,但它会随时醒来卷款离场。那些看似光鲜的“预披露公告”,本质上都是这场盛宴的分手通知书。当30份减持公告在同日​引爆,当原始股东60倍收益成为行业标配,或许本平台该重​新思考:这样的市场,究竟是谁的提款机?又是谁的葬身场?

来源:金融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