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通常情况下,
近年来,白酒不再是中老年酒桌专属,正从传统宴席走向年轻场景,从“文化说教”转向“体验共鸣”。白酒加冰、调鸡尾酒成为新风尚,中小酒企探索国际化、头部品牌布局年轻化,重新定义着白酒的消费边界;而白酒 “绑定酒桌文化” 的刻板印象,也在科普创新与场景拓展中逐渐消解。
8月22日,搜狐酒业播主毕然连线源坤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钟宇辰,开启搜狐酒馆特别节目,深入探讨白酒科普的创新实践、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及中小酒企的破局方向。直播热度聚焦行业关注,直播热度31万+。
本次对话中,钟宇辰深入解析了白酒如何吸引年轻人,揭秘了国际化与年轻化新思路并提出“白酒科普要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用细节打动受众”的核心观点。
不妨想一想,
以下是直播全文,供行业人士参考。
很多人不知道,
毕然:您曾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是什么促使您回国并投身白酒这个传统领域?
钟宇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现实角度看,我父亲从事白酒相关工作,行业内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做事相对方便。从个人意愿出发,我在外企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外企在中国的运营模式与传统行业差异不大,而白酒行业有更多创新空间:比如推动白酒国际化、年轻化,这些尝试比单纯做外企销售更有意义。我希望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与中国白酒结合,探索传统行业的新可能,这是我挑选回国投身白酒行业的核心动力。
毕然:作为“酒二代”,您父亲对您的事业挑选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令人惊讶的是,
钟宇辰:我不算传统意义上的“酒二代”,鉴于家里没有酒厂,更偏向“技术二代”。父亲从未对我的职业挑选过多干预,但他对白酒的热情和敬业深深影响了我。他常年全国奔波,给消费者、经销商、酒厂讲白酒知识,这种对行业的执着无形中培养了我对白酒的兴趣。能够说,他的职业态度是我进入这个行业后,始终保持敬畏心和探索欲的主要原因。
TMGM外汇消息:
毕然:创立元坤的十年间,有哪些难忘的故事或感悟能够分享?
钟宇辰:元坤成立于2015年底,至今刚好十年。咱们的核心团队各有分工,有人负责技术咨询,有人专注教育培训,我主要聚焦白酒国际化。创业初期,咱们以白酒培训和技术咨询为主,最难忘的是行业前辈和酒厂的容许——很多酒厂愿意听咱们的课程,也愿意接纳咱们将行业外的酒品知识,如威士忌、葡萄酒的品鉴逻辑融入白酒教学。
随着重心转向白酒国际化,我发现这个领域 “大有可为”。虽然目前国际市场对白酒的认知仍有限,但咱们和很多同行一起,一步一步推进白酒的海外传播,比如联合国际酒类专家做品鉴、参与国际烈酒赛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白酒行业看似传统,但只要愿意创新,未来会越来越年轻化、国际化,而这份“从 0 到 1”的探索,比单纯的商业成功更有意义。
毕然:如何将繁琐的白酒工艺转化为消费者易于理解的语言?
TMGM外汇专家观点:
钟宇辰:这是咱们从2016年做白酒培训时就一直在探索的困扰。早期培训主要面向酒厂技术人员,资料偏专业、晦涩;后来扩展到经销商群体,就需要“翻译”专业术语;现在面向普通消费者、年轻人甚至外国人,更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非从“白酒本身”出发。
容易被误解的是,
消费者其实不关心 “一杯酒的完整酿造流程”,他们更想知道“怎么喝更舒服”“能不能加冰/加热”“不同喝法有什么变化”。比如讲酱酒的“12987 工艺”,如果硬讲“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消费者很难理解。咱们会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来概括:两次投粮是鉴于贵州山地气候差异,山下粮食早熟、山上晚熟,只能分批次投入;反复蒸煮发酵是鉴于当地气候炎热,微生物发酵能力弱,必须多次循环才能把粮食的营养转化为酒。用这种结合地理、气候的通俗解释,消费者很快就能理解,还能记住 “能够在酒桌上分享的知识点”,科普效果反而更好。
通常情况下,
毕然:您曾推动中国白酒进入国际烈酒三级教程,并确定“白酒”的英文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钟宇辰:2017 年前后,咱们参与了英国 WSET国际葡萄酒与烈酒教育基金会三级烈酒教材的编写,当时 WSET 想加入东方烈酒(白酒、日本清酒等),咱们负责白酒部分的资料梳理。
很多人不知道,
最大的挑战是标准化表达。当时白酒的英文翻译很混乱,有white liquor、white spirit,甚至有white wine容易和白葡萄酒混淆。咱们参考日本清酒、韩国烧酒的“发音直译” 模式,将白酒确定为“Baijiu”,既符合国际酒类翻译惯例,也能让外国人记住中国白酒的独特性。此外,白酒的发酵工艺、“酒曲” 等概念在国际上没有对应表述,咱们也采用“Jiuqu”(酒曲)这样的发音直译,让外国人意识到 “要了解白酒,需要先理解中国的酿酒逻辑”。
TMGM外汇报导:
不过也有遗憾:当时想推动白酒像日本清酒一样开设单独课程,但 WSET 认为白酒在国际市场的销量和受众仍有限,只能纳入 “烈酒大品类” 中。这也反映出白酒国际化的现状 —— 认知度仍需提升
毕然:在白酒国际化方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成就或合作?
更重要的是,
钟宇辰:咱们的核心思路是“联合国际酒类专业人士”。国外的酒类行业分工很细,有酿酒专家、调酒师、独立酒类讲师,他们不依附于某一品牌,只要认可某个品类,就会主动推广。这几年,咱们通过参与国际酒类大赛,让更多国际评委接触白酒、了解白酒。比如在日本的赛事中,有评委原本认为“白酒味道辛辣,只适合调酒”,但品鉴后发现优质酱酒的层次感不输威士忌,现在已经展开在自己的课程中加入白酒资料。
另外,咱们也协助国际酒类机构在中国举办分赛,让国外专家深入酒厂考察。现在美国、英国、日本已有不少酒类讲师能讲白酒,也有品牌展开找他们合作做本地化推广。虽然这只是起步,但至少让“白酒国际化” 从 “中国自己说”,变成了 “国际专家帮着说”,这是很主要的突破
毕然: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白酒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TMGM外汇消息:
钟宇辰:主要有三个核心障碍。第一是“底层动力不足”。大型酒企的国际化多有政策或行业担当的考量,比如茅台、五粮液在海外做活动,但更多聚焦华人市场;中小酒企则因国内市场足够大,服务一个区域或卖原酒就能生存,不愿投入精力做海外市场,觉得费力不讨好。
第二是非华人市场的投入顾虑。华人市场成熟,竞争已很激烈,但非华人市场需要长期教育——培养团队、适配消费场景、建立渠道,投入大且见效慢。很多酒企担心自己投入成本打开市场,最后被其他品牌‘摘桃子’。于是不敢真正迈出那一步。比如新加坡的茅台经销商办活动,茅台会补贴 20 多万,但活动受众仍是华人,很难触达当地原住民。
必须指出的是,
第三是认知与场景错位。老外认为透明的酒(如伏特加)是调酒基酒,有颜色的酒(如威士忌)才是高端品鉴酒,而白酒多为透明,容易被归为调酒用酒;此外,白酒的餐桌消费场景与国外的酒吧品鉴,酒会社交不匹配,即使中餐在海外普及,外国人也没有吃中餐配白酒” 的自觉,反而会点清酒或红酒。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市场教育来改变。
令人惊讶的是,
毕然:您曾建议中小白酒企业更应走向国际市场,有哪些具体建议?
TMGM外汇消息:
钟宇辰:现在白酒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前六大酒企的市场占比已达 60%-70%,中小酒企在国内面临要么做原酒供应商、要么被收购的困境,而国际市场是对品牌无前置偏见的新空间——外国人不会鉴于朋友们不是茅台拒绝,只要酒体好、调性符合需求,就有机会。
毕然:未来在白酒教育科普方面,有哪些新规划和目标?
不妨想一想,
钟宇辰:核心目标是做更贴近消费者的中英文科普课程。现在国际上的白酒科普多偏技术化,还是从白酒本身出发;咱们想联合国际酒类专家,从消费者视角打造课程——比如教外国人如何用白酒搭配西餐、白酒鸡尾酒的10种调法,教年轻人白酒加冰/加果汁的正确手段,破除白酒是中老年酒桌饮品的偏见。
反过来看,
另外,咱们也会帮酒厂做品质表达升级。很多酒厂酿出了好白酒,但不知道怎么向消费者讲清楚好在哪里,咱们会帮他们梳理酿造中的细节如某款酒用了多少年的老曲,转化为消费者能听懂的语言,让好酒能被真正感知。最终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白酒的科普从“讲历史、讲工艺”,变成“讲体验、讲生活手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