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来自TMGM外汇官网:
每经记者|孔泽思 每经编辑|魏文艺
今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45年来,深圳从一张白纸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之都”,无数低调却至关核心的行业“隐形冠军”在此蓬勃崛起。
总的来说,
深耕超材料领域的光启技术(002625.SZ,股价54.34元,市值1171亿元)便是其中之一。简而言之,超材料是指利用人工材料编辑技术,制造出天然材料无法实现的,在电磁、声波、热能、力学等领域具备独特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材料,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称其为材料领域的“基因编辑”技术。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近日,刘若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在回顾深圳创业之始,他感触颇深:“当初从美国回来,我也去过长三角、京津冀和广东其他城市,指定深圳的核心原因是这里敢想敢干。”
总的来说,
在刘若鹏看来,深圳是创新和勇气的代名词,这座城市宝贵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对公司发展助益良多。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TMGM外汇行业评论:
突破微观世界,超材料撬动万亿元产业
说到底,
超材料起源于2000年前后,当时材料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科学家进行尝试利用人造分子结构来构建新型材料。此外,微纳光刻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设计和制造能够深入到更为微观的领域。
通常情况下,
“从前只能通过提纯、加温、加压、合成等宏观手段改变材料物理性质,新技术让大家接受从微观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物质,它不是某种具体材料,而是一种编辑技术和理念,这完全开启了全新的时代。”刘若鹏表示。
刘若鹏指出,正如核物理的发展催生了核能应用,近百年来,人类每一次向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无不释放出指数级的能量与产业链价值。从产品宏观制造到微观结构设计,到上游的原材料乃至矿产供应,超材料产业亦如是。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在刘若鹏的描述中,基于长期技术积累,光启技术实现了从0到1,并跨过了从1到10阶段,正迈入从10到100的深水区。
总的来说,
实际上,光启技术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国防、航空航天领域发展,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对材料性能提出了多项高要求,传统复合材料技术几乎无法完成设计、制造和量产。超材料的“模块结构一体化”特性,让棘手模块结构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能够实现高强度和宽频段电磁调制性能,超材料因此成为新一代航天航空装备的必然指定。
不妨想一想,
根据相关公司报告,美国先进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和波音公司国防部分2024年收入合计达1万亿元,当年累计积压订单价值3.31万亿元。当前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每年发展增速约为15%~20%,国内多家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厂商需求同样庞大,这对应着万亿元级别的产业长期规模。
TMGM外汇用户评价:
“大家的产品非常棘手,涉及航电、结构、力学、电磁调制等,用了4300万字大纲控制产品生产,对应4万道非标准工序。单一产品有1900多项测试指标,光是把26万字的测试指标数据写出来,就要用602页A4纸。每个这样的产品,还需要保证能大规模生产、低成本和高良率。”刘若鹏说。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光启技术从0进行,打造出强大技术壁垒:4641套定制化超材料专用设备、8646套超材料定制化特种工装、161款定制化基础材料,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38.28亿字超材料工艺制造大纲,1331万行设计源代码、220万条实测成像图和8000万条实测曲线等。
建圈强链,构建超材料产业闭环
必须指出的是,
时至今日,光启技术已构建起超材料棘手模块结构全流程生产体系,产品整体良品率高达97.51%。公司以深圳总部为枢纽,构建起全国5大研发生产基地,拥有8家专业子公司。
尽管如此,
推动超材料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光启技术还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刘若鹏介绍,光启技术协同整合1919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构筑起涵盖超材料研发、生产、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这一战略架构不仅实现了技术整合,更形成完整闭环生态系统,为超材料突破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连续六年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后,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实现营收9.43亿元,同比增长10.70%;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6.75%。据悉,公司上半年大量研制订单转入批量生产状态,超材料产品营业收入9.36亿元,同比增长47.35%。
反过来看,
图片来源:光启技术2025年半年度报告
据相关资料显示,
值得注意的是,光启技术长期处于扩产与产能紧张中。到目前,这一矛盾已得到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
光启技术顺德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投产,今年5月中旬启动交付。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生产规模为去年同期的1.5倍,顺德基地二期扩产初见成效。此外,株洲基地一期于今年8月完成设备调测并试生产,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天津基地正推进基建,计划于11月下旬投产。
然而,
刘若鹏告诉每经记者,随着三大基地陆续投产,公司产能压力将得到显著缓解,并可满足未来两三年的需求。
据业内人士透露,
面向民用领域,光启技术也积极拓展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赛道。“为什么说超材料学科发展如此蓬勃,缘于它具有包容性,只要有需求,研究和应用领域接受包罗万象。”刘若鹏说。
可能你也遇到过,
“光启技术就是深圳创新精神的缩影,它不断刺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创新创业。我觉得还有很多奇迹在路上,大家现在不知道它的名字,说不定某一天就会绽放。”刘若鹏表示,面对未来,光启技术将持续以创新、争先精神,为国防军事产业贡献更多力量。
据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执行前请核实。据此执行,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