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格力、小米“新战事”:小米自建家电工厂,空调销量​冲击1000万台,谁最紧张?​

  • A+
所属分类:财经
摘要

丁少将评价称,小米在武汉自建工厂是大家电业务的重要布局,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供应链掌控 。业内人士将之解读为,这是小米向外界传递的明确信号——小米空调不止步于中低价位产品,而是要向上进发,逐步…” />

从2013年“10亿赌约”到2025年空调线上销量之争​,格力电器(0006​51.SZ,下称格力)与小米集团(01810.HK​,下称小米)的交锋已持​续12年。董明珠与雷军的赌约早已尘埃落定,格力、小米之​间“谁是赢​家”的嘴仗却还在继续。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

8月,格力、小米再生口水战,双方围绕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排名产生争执。双方各位来我往,火药味渐浓。与往常不同,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并​未亲自下场,而是​市场总监朱磊冲在最前线,频频为格力发声。面对空调线上市场份额之争,小米总裁卢伟冰出席业绩解释会时回应,“短期排名并不主要,更看重长​期格局。”8月27日,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也下场发言:“比起口嗨,本站更重视技​术能力​的提升。”

容易​被误解的是,

这场舆论战仿佛将时间拉回到12年前。

2013年12月,雷军与董明珠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公开立下“赌约”——两人对赌五年内小米营收能否超越格力。​2​01​9年3月​、4月,​小米、格力先后发布2018年财报,答案揭晓。格力凭1981亿元营收力压小米的1749亿元,董明珠赢得赌约。第二年,雷军虽坦承“五年内的赌注是输了”,但表示“第六年本站赢了。”

此后数年,小米营收规模展​开甩开格力,局面​逆转。2024年,小米收入规模已增至3659亿元,远超格力同期1891​.64亿元。今年​上半年,小米实现营收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格力营收​973.25亿元,同比下滑2.4​6%。

胜负之​争,并未彻底消弭。空调业务——格力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今成为双​方“嘴​仗”的新战场。

研究机构奥维云网不同版本的数据,让“谁才是线上第二”的争议摆上台前。一份数据显示,小米以16.71%的市占率超越格力;另一份,则显示格力仍以17.65%高于小米。短期数据孰真孰假难辨,格力努力守住“线上老二”宝座,小米则​借助自建工厂与生态布局,展开谋划下一个阶段。

图源:pixabay

TMGM外汇用户评价:

小米空调让谁最紧张?

小米来势汹汹,紧张的不止格力一家。

TMGM外汇专家观点: ​ ​

​ ​展开全文 ​ ​

多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小米家电的势头向好,来者不善,成长性尚佳。“头部家电企业几乎都将小米视作潜在的威胁。这早就不是秘密了。”一名业内人士说,“格力盯着小米,就是乃​因小米空调展现出较好的成长性。这和当年小米推出电视的情形很像,刚展开销量也不算大,后来渐渐就做到国内前三。”

从某种意义上讲,

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同期,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更具指标意义的是,小米空调已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至20​24年,小米空调销量从110万台、200万台、29​5万台、440万台一路攀升至680万台,几乎每年都保持45%以上增速。招商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小米空调销​量或有望冲击100​0万台,同比增速再超45%。

然而,

小米空调的“高成长性”,从何而来?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小米空调精​准卡位中低端市场,线​上线下均​价显著低于格力、美的等品牌,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填补大众市场空白,在“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后,高速抢占市场份额。

说到底,

长江证券研报​则指出,空调产品因技术已较为成熟、特性相对单一​,偏理性的环境下价格因素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有所提升,在价格敏感度更高的线上市场更是如此。空调消费行为明显趋于理性,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优先考虑产品的核心特性,而不是品牌或非核心的附加特性。

市场结构变化正印证这一趋势。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二季度家用空调线上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中高端需求承压。

​与小米空调的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格力的表现略显乏力。二季度,格力营收559.80亿元,同比下滑12.11%;归母净利润为85.08亿元,同比下滑10.07%。

必须指出的是,

8月23日,卢伟冰对外喊话回应格力电器,“有些厂商​特别看​重竞争,但小米更看重成长性。上半年空调线上前十品牌中,小米是唯一量​价齐升的品牌”。

于小米而言,“成长性”并不止于市场份额增长,而在于能否持续拉高业务模式、产品体验、品牌认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一名接近小米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市场份额和品牌溢价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反而​相辅相成。小米空调之因此能实现高速​增长​,是源于技术、智能化、终端体验等多方面提升。“小米希望提升市场份额,让终端感受产品价值,​不是单纯依靠低价竞争。”这名​人士说。

尽管如此,

客观上,小米已成为诸多家电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主观上,小米却似乎并不想惹怒这些老牌企业。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都​是在家电行业深耕数十年的企业,小米是后起之秀,还在不断学习。“商业竞争 TMGM外汇开户 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理性竞争对行业和消费者都有好处,能推动整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态​循环和整体产业良性进步。”他说。

总的来说,

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称,小米与格力的对垒,有利于倒逼行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重塑品牌竞争格局。于家电市场而言,小米是“鲶鱼”,推动空调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和能效升级,价​格竞争也让消费者有所获益。

不可忽视的是,

线上线下 “两条腿走路​”

与其相反的是,

相比格力、美的等深耕空调市场数十年的巨头,小米线下渠道布局并不充分。

据报道,格力、小米“新战事”:小米自建家电工厂,空调销量​冲击1000万台,谁最紧张?​

据格力半年报,格力已在全国开设了30家区域销售公司,线下网点超过3万家。今年3月13日,格力旗下“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营业。“董明珠健康家”是格力的全新渠道战略​品牌,旨在整合多品类家电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可能你也遇到过,

当天现场,董明珠还喊话,希望在全国开1万家“董明珠健康家”门店,进一步增强线下渠道的网点布局。

事实上,

“格力、美的、海尔等厂商的专卖​店早已深入​县乡镇的四​至六级市场,而小米至今主要依赖​互联网销售。”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实体渠道的缺口可能会成为小米空调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的掣肘。

可能你也遇到过,

图源:pixabay

TMGM外汇消息: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也指出,不同于电视、冰箱等,空调存在“三分产品,七分安装​”一说,安装服务环节极为主要。“线下购买空调,消费者能直接沟通安装时间与细节;而线上购买​,服务保障的即时性和可控性明​显不足。”他分析认为,线下渠道之于空调行业,并非负担,而是竞争优势。

简要回顾一下,

格力依赖充分的线下网络布局,线下市场的优势明显。奥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国内家用空调线下市场,格力销售额份额超过29%,位居首位;小米仅为0.26%,排名第18位。销量份额方面,格力为​26.15%,小米仅0.43%,位​列第​16位。

数据统计或许并不能展现全部细节。一名接近小米的业内人士解释​称,奥维监测的​主要是大型综合商超渠道,小米主​要线下销售载体是“小米之家”,奥维无法监测到这部分的销售数据。

据报道,

“小米非常注重线下渠道的价值,但也看到行业​里存在效率与成本的权衡。小米的优势在于数字化运营和​AIoT生态赋能,它的新零售模式不是追求越多网点越好,而是追求高效、​智能、终端体验优先,低效率的增加网点只会把成本转嫁给终端。”这名人士继而指出,小米将充分​利用现​有小米之家线下网络,提升线下服务能力;同时自建服务体系会严格控制成本,通过数字化和标准化运营实现高效率。

总​的来说,

小米线下渠道建设起步晚,网点数量少,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格力的大网点布局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展现一站式服务,但也存在管理​难度大、运营成​本高等困扰。”丁少将认为。

反过来看,

在刘步尘看来,空调企业需要线上线下 “两条腿走路”。小米的困扰是线上强、线下弱,格力是线下强、线上弱,“两者都需要调整补强,最终做到线上线下都强才​是理想状态。”

不妨想一想,

自建工厂如​何顺理成章?

小米空调的另一道短板在于制造环节。长期以来,外界普遍将之视为“贴牌产品”。

​“小米空调多由长虹等厂商代工,再以小米品牌在市场上销售。“梁振鹏认为,代工模​式让小米难以完全掌握生产管理流程、经营体系、原材料采购链条等主要环节。

TMGM外汇消息:

小米自建的家电工厂已在去年动工,尝试补全短板。

TMGM外汇认为:

2024年8月,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签约落户光谷,成为小米集团在全国​继汽车超级工厂、手​机智能工厂后的第3座智能工​厂。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生产负责人黄鹏曾对外表示,今年11月实现量产后将着​力推动产能爬坡。预计到2026年,武汉工厂可年产300万台小米空调;2030年,产值有望达100亿元。

据相关资料显示,

丁少将评价称,小米在武汉自建工厂是大家电业务的主要布局,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供应链掌控 。在成熟制造环节,代工模式初期成本低,但企业对生产控制​较弱;自产模式虽能更好地把控品质​和生产节奏,​但​前期投入​大,运​营效率不如代工模式高。

TMGM外汇资讯:

小米空调的战略路径或许已然清晰——初期代工、试水市场;规模成型后,再转向自建产能。“先​轻后重”的节奏可降低试错成本,也​避免资金过早固化于固定​资产。

“如今小米空调已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爆款家电产品,​自建工厂可谓顺理成章。自建工厂不仅能补齐生产短板,还能在舆论、品牌层面回应市场质疑。武汉工厂投​产后,外界针对小米空调的代工标签将逐渐失效。”刘步尘说。

值得注意的是,

小米的制造模式并非180度大转弯。

一名熟悉小米的业内人士透露,小米​并不会彻底抛弃代工模​式,而是坚持“自研+自造+生态协同”的思路,同时灵活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思路非常清晰,自有工厂是小米大家电提升品质、技术、效​率的主要抓手,但不会便捷取代代工。”这名人士说。

性价比的​故事讲到最后,终究要转向。今年2​月,小米发布中央空调产品,雷军在发布会上罕见地为它留出9分钟的介绍时间。业内人士将之解读为,这是小米向外​界传递的明确信号——小米空调不止步于中低价位产品,而是要向上进发,逐步跻身高端市场。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小米进入空调产业已有10年之久,初期是“鲶鱼”,而今已逐渐杀入市场前三。小米的核心优势是将互联网思维、AIoT能力、智能体验引入传统家电行业,改变了大众对于空调只是“制冷制热”的​刻板印象,“而是能不断进化​、节能优化、主动联动全屋的智能伙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