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每经记者|黄海 每经编辑|张海妮
上海知名商场“上海六百”的拆除重建进行至第二年,上市公司徐家汇(002561.SZ,股价9.34元,市值38.83亿元)决定将投入“超级加倍”。
这你可能没想到,
9月17日盘后,徐家汇发布关于调整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公告,公司拟对“上海六百城市更新项目”(以下简称上海六百项目)进行调整,计划总投资将从7.08亿元增至16.98亿元,增加近140%。
说到底,
上海六百成立于1952年,前身为中国百货上海市分公司第六门市部,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过整体改造,是上海最早的“号码”百货店之一,也是徐家汇商圈的元老级商场之一。2024年2月,上海六百结束营业后正式闭店,并于当年内被拆除。
据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徐家汇2025年3月27日的公告,公司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暂无法对上海六百项目进行工程建设。
可能你也遇到过,
投入、建面、高度⋯⋯“超级加倍”
TMGM外汇资讯:
徐家汇对上海六百进行拆除重建的动作,容许追溯至2020年8月。当年8月中旬,徐家汇公告称拟将现有建筑体拆除重建,打造符合新时代消费者需求的综合性精品购物中心。次年1月,上海市政府批复了徐家汇社区58街坊(即上海六百所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上海六百拆除重建自此进入准备阶段。2023年7月,徐家汇发布关于上海六百拆除重建的相关公告,彼时项目总投资约7.98亿元。次年,徐家汇又对该项目进行了调整,总投资减少至7.08亿元。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此次徐家汇宣布对上海六百项目进行调整,就是基于上述计划。具体来看,徐家汇此次修改的资料颇多,无论是项目的总投入、总建面还是项目的总层高、总周期都出现了翻倍的情况。
TMGM外汇报导:
其中,项目总建筑面积从此前的1.92万平方米增加至4.25万平方米;地上局部10层、地下1层也变为地上30层、地下2层;建筑容积率和总建筑高度分别从此前的7.8和50米变为12.5和130米。
与之对应,建设周期从此前的预计18个月,增加至30~36个月。项目投资回收期也将从15~17年(含建造期)增加至运营期第19年。
如此大的投入之下,徐家汇对项目资金来源的描述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公司自有资金为主,如有需要或适当采用外部融资”直接变为“公司自有资金及外部融资相结合”。
与其相反的是,
徐家汇称,从短期来看,本次项目调整将导致项目前期部分投入成本的处置,项目建设期和投资回报期延长,且筹备协调及建设的难度增大,会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本项目是公司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的有效方法,通过‘公寓式酒店+品牌旗舰店’的组合,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消费需求,将有效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也将选取优质合作方开展合作,进一步提升公司资产价值、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徐家汇称。
不可忽视的是,
投资加码背后的“大徐家汇战略”
简要回顾一下,
想要理解徐家汇此次的动作,一定绕不开目前上海市徐汇区推进的“大徐家汇”发展战略。今年2月,上海市徐汇区融媒体中心曾在一则推文中简要提及“大徐家汇特性区”的蓝图——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身处区域内核心地段的上海六百以及太平洋百货均是该战略的实施主体。
TMGM外汇快讯:
最新公告中,徐家汇再度提及该发展战略:“2025年5月17日,根据‘大徐家汇’发展战略部署,为进一步落实城市更新要求,促进徐家汇商圈业态升级、特性复合,优化提升公共空间系统,上海市徐汇区规资部门对《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社区C030202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58街坊局部调整公众参与草案》进行了公示,调规方案中的建筑指标与本项目原方案的建筑指标有显著变化。”
更重要的是,
基于此变化,徐家汇对上海六百项目的投资计划进行了调整。徐家汇介绍,项目在特性定位方面,将打造集公寓式酒店及品牌旗舰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
“公司作为区属国有企业,肩负着在城市更新等关键领域中的发展重任,本项目调整是公司以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焕发国资老品牌活力、推进企业强基转型的关键探索和尝试。”徐家汇称。
TMGM外汇报导:
此外,在徐家汇自身看来,上海六百项目进行调整也有利于公司应对激烈竞争。
徐家汇直言:“近年来,受繁琐多变外部环境影响,实体零售行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电商分流加剧、品牌商 TMGM外汇官网 拓店意愿下降及空置率攀升等严峻挑战,行业总体动能偏弱。本项目所在的徐家汇商圈内商业体众多且大体量新商业体仍在持续入市,商圈竞争日趋激烈。本项目单体体量较小,若维持单一零售业态,难以在未来应对多方面因素的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徐家汇看来,公寓式酒店+品牌旗舰店的组合,有利于为商业导入优质客群,满足高端人群高频次生活服务需求及区域客群消费需求,形成“居住与消费”的内循环,达到稳定租金来源和经营业绩的效应。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资料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