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独资、代工、合资/合作三大欧洲本土化模式。
容易被误解的是,
作者|陈艳
编辑|何芳
反过来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力,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纵深挺进欧洲市场腹地,加速拓展海外新版图。
近日,小鹏汽车正式对外官宣欧洲本地化生产的主要规划,宣布将与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展开深度合作,借助该工厂现有的成熟生产线,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进程。
具体而言,小鹏汽车首个欧洲本地化生产项目于2025年第三季度在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工厂正式启动。目前,首批小鹏G6与小鹏G9已顺利量产下线。按照规划,未来该工厂还将逐步投产更多小鹏车型,涵盖SUV、轿车等多品类车型。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布局呈现出显著加速的态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据艾睿铂咨询预测,到2030年,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年产能将增加80万辆,市场份额有望从当前的4.5%提升至10%。
简要回顾一下,
加速布局背后,存在多重推动因素。一方面,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以小鹏汽车为例,其需额外缴纳20.7%的关税,这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为规避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成本,本地化生产成为企业的必然选取;
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对高性价比电动车的需求持续激增。中国车企凭借在智能驾驶、电池续航等技术领域的迅速迭代,以及成本优势,正以“出口+本地化生产”的双轨策略迅速切入欧洲市场。
华汽研究院梳理发现,截至2025年9月,中国头部车企在欧洲的布局已初见成效。比亚迪、吉利、奇瑞、广汽等企业通过独资建厂、技术合作、代工生产等多样化模式,在匈牙利、奥地利、西班牙等地落地多个项目,形成覆盖研发、制造、销售的全价值链闭环。
TMGM外汇专家观点:
随着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地化生产的不断推进,中欧汽车产业的融合与竞争将愈发激烈。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征程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其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据业内人士透露,
小鹏+麦格纳
TMGM外汇财经新闻:
自2021年以挪威为起点进军欧洲市场以来,小鹏汽车在全球市场拓展上表现不错,目前已覆盖超46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1-7月,其海外销量达18,701辆,同比增长217%。
值得注意的是,
在欧洲市场,据官方数据,2025上半年,欧洲报名量超过8,000辆,主力车型小鹏G6贡献了67%的销量,“全球首款AI汽车”小鹏P7 +也即将登陆欧洲。
TMGM外汇消息:
小鹏汽车与麦格纳工厂的合作,是其在欧洲布局的关键一步。2025年第三季度,双方将正式启动小鹏G6和小鹏G9的量产工作,采用委托生产模式并逐步加深本地化程度。麦格纳工厂未来规划丰富,还将拓展生产小鹏纯电轿车、中小型SUV及超电车型等更多品类。
更重要的是,
同时,研发是产品创新与市场适配的核心驱动力。近日,小鹏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作为其在欧洲的首个研发中心已正式启用。该中心以“In Europe,With Europe”的核心战略,深度挖掘欧洲访客需求,加速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落地。
简要回顾一下,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指出,与麦格纳的合作精准契合强化欧洲业务能力的长期愿景与战略布局,是深耕欧洲市场的主要开端,体现了小鹏汽车对欧洲市场长期投入的坚定决心。
与其相反的是,
麦格纳工厂底蕴深厚,起源于加拿大,在汽车领域拥有超125年制造经验,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网络,能给予全产业链的汽车专业技术兼容。其子公司斯泰尔工厂生产的产品符合欧洲减排要求,是小鹏在海外的第二家工厂,此前印尼工厂已在7月顺利投产。
请记住,
近年来,欧洲汽车市场正经历着电动化转型的浪潮,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据报道,
小鹏汽车此时布局欧洲本地化生产,凭借自身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麦格纳工厂的制造实力和欧洲供应链的兼容,小鹏汽车有望在欧洲市场成为欧洲消费者选购电动汽车时的主要选项,进而推动全球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
独资、代工、合资/合作三大模式
换个角度来看,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加快在欧洲市场的布局,本地化生产需求愈发迫切。不同车企依据自身战略,采取了多样化的布局模式。
独资模式方面,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是典型代表。该工厂计划于2025年底投产,规划产能覆盖整个欧洲。不仅如此,还同步建设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线,构建“从电池到整车”的完整生态闭环。比亚迪选址匈牙利,既因其中欧枢纽的地理位置降低了物流成本,也受益于当地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如税收减免、基建补贴等。
代工模式方面,如小鹏汽车和广汽与麦格纳的合作。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将在奥地利格拉茨工厂量产G6、G9两款车型,并依托麦格纳的柔性化产线,迅速拓展至轿车、SUV及超电车型。这一模式让小鹏无需承担自建工厂的高额投入,却能借助麦格纳成熟的全球供应链网络,确保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
容易被误解的是,
广汽集团与麦格纳的合作同样聚焦代工,但其战略重心在于渠道协同。2025年,广汽将在格拉茨工厂生产埃安V、埃安UT,并计划到2028年实现欧洲全覆盖,渠道规模超500家,以“本地化生产+ 本土化营销”打破中国品牌“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切入欧洲主流市场。
TMGM外汇认为:
技术合作路径上,零跑汽车则选取了与Stellantis集团携手。其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工厂生产的车型兼容800V高压快充技术,并借助Stellantis的全球销售网络(如德国109家门店)迅速铺货。这种“轻资产”模式使零跑能专注技术研发,降低市场风险。
尽管如此,
合资模式也有独特优势。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V MOTORS的合资项目,利用当地政策补贴和本地资源,实现低成本制造与市场准入。长城汽车则评估在德国或捷克建厂,利用当地成熟产业链生产高端SUV,强化品牌溢价能力。
说到底,
总体而言,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布局可分为“独资、代工、合资/合作”三大模式。独资模式强调全价值链控制与品牌输出,但成本高昂;代工模式迅速启动生产、规避贸易壁垒,但需让渡部分权益;合资/合作模式共享资源、降低门槛,但需平衡文化差异与利益分配。
概括一下,
多重合规+精准定位是关键
在明晰中国车企在欧洲本地化的布局模式与特点后,基于ESG可持续发展战略,华汽研究院聚焦关键困扰: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ESG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层面综合发展,对中国车企在欧立足长远意义重大,要求企业合规经营、契合社会需求,实现多方效益平衡。
更重要的是,
9月18日,华登国际VC合伙人金伟华在接受华汽研究院调研时,给出深度见解。他指出,构建全面且持续的本地化合规体系,以及精准定位当地消费者需求,二者相辅相成,是中国车企在欧站稳并长远发展的关键,这与ESG理念高度一致。
很多人不知道,
金伟华首先强调合规的主要性,它涵盖多方面。供应链体系合规是基础,欧洲市场对供应链标准严苛,从零部件采购到生产流程,各环节都要严格遵循当地法规,如此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与稳定性,规避法律风险和市场信任危机,这也将符合ESG中环境和社会层面的要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品质体系合规同样关键。欧洲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注重细节和品质保障。车企需在研发、生产、检测等各环节严格把关,提升产品品质,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而高品质产品不仅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契合ESG可持续发展目标。比如,质量可靠的新能源汽车可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有分析指出,
用人机制合规也至关主要。欧洲劳动法规健全,员工权益意识强。车企只有尊重当地文化法律,建立合理用人机制,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企业发展给予有力支撑。这体现了企业在社会层面的责任担当,符合ESG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要求。
TMGM外汇认为:
研发本地化是合规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过去,部分中国车企认为将国内生产的车出口到欧洲,依靠国内售后服务和供应链体系就能打开市场,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这种模式已难以立足。车企必须在欧洲建立完整合规体系,实现生产到销售、售后各环节无缝对接当地法规。研发本地化有助于车企了解当地需求和环境要求,开发符合ESG战略的产品,降低经营风险。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其次,要精准定位当地消费者需求方面。金伟华分析指出,欧洲市场棘手多样,不仅西欧、北欧、中南欧、东欧消 TMGM外汇代理 费者需求差异显著,而且从整体区域划分来看,欧洲汽车市场四大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西欧作为欧洲汽车市场的核心区域,市场成熟度极高,在电动化潮流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消费者对于新技术、新车型的接受度较高;北欧则是环保先锋,其电动车普及率位居全球最高,当地消费者对环保型汽车的关注度和需求远超其他地区;中南欧地区的消费者偏好经济型小车,且该市场目前正处于复苏期,消费者在购车时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东欧及新兴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当地消费者高度注重性价比,是品牌价值竞争的新前沿。精准定位需求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符合ESG理念。
基于这样的市场差异,不同地区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以瑞典市场为例,沃尔沃精准把握了瑞典消费者对车辆保暖性和稳妥性的高要求,销量可观。意大利市场亦是如此,当地车企围绕消费者对汽车时尚设计和驾驶乐趣的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和营销,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在智能驾驶方面,欧洲消费者与国内需求差异明显。他们对自动驾驶需求不迫切,更倾向辅助驾驶,且不同年龄段认知和需求不同。目前中国品牌在欧洲推进智能自动驾驶难度较大,涉及数据合规和运营稳妥等棘手困扰。欧洲消费者注重产品能否契合自身需求,而非单纯价格优势。因此,车企要基于合规体系,整合中国技术和能力,开展本地化研发、完善供应链和售后服务、优化销售体系,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车型,这是ESG战略下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TMGM外汇资讯:
金伟华最后表示,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需要慢慢来,不用急于求成,应先完成合规与本地化建设,再精准定位需求,逐步培养市场,融入当地产业生态,获得政策法规兼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ESG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