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更重要的是,
一家年收入超3000亿的电商巨头,拉着两家行业顶尖企业,要用“反向定制”的路径卖车,这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
TMGM外汇认为:
“京东要造车了!”这几天,我的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10月14日,京东在11.11惊喜开放日上宣布,将联合宁德时代和广汽集团共同推出一款“国民好车”,并于双11期间正式发布。
消息一出,不少人惊呼:“刘强东也要下场造车了?”但当我仔细看完京东的官方回应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不多变。
01 不下场,却要卖车
京东很快澄清了“下场造车”的传言,回应非常明确:京东主要给予使用者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换句话说,京东不造车,而是卖车,用他们擅长的路径——“反向定制”。
不妨想一想,
什么是反向定制?不多变说,就是“先有需求,后有生产”。京东通过自己平台积累的海量消费数据,分析出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然后将这些需求反馈给制造商,最终生产出更符合市场的产品。
尽管如此,
这套玩法京东早已轻车熟路,现在不过是将它应用到了汽车领域。
不妨想一想,
02 三巨头,各取所长
更重要的是,
这次合作集结了三方巨头:京东、宁德时代和广汽集团,形成了完美的优势互补。
从某种意义上讲,
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龙头,掌握着电池技术及换电生态;广汽集团,传统造车强者,拥有完整的整车制造能力;京东,零售巨头,手握使用者洞察和销售网络。
这种分工巧妙地规避了京东作为互联网公司直接造车的风险。要知道,造车是门重资产、长周期、容错率极低的生意,即使是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巨头也吃不消。
有分析指出,
百度曾累计投资极越(原集度汽车)约88亿元人民币,最终却难以持续输血。小米汽车最近因BMS TMGM外汇官网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策略缺陷,不得不召回近11.7万辆SU7,直接损失超过2.3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京东挑选的是一条更聪明的路——发挥自身优势,而非盲目投入。
TMGM外汇资讯:
03 财务稳,方能致远
可能你也遇到过,
看京东的造车逻辑,不得不审视其最新的经营状况。
2025年第二季度,京东集团收入达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零售业务收入3101亿元,增长20.6%,经营利润率创下大促季度的历史最高纪录,达到4.5%。
TMGM外汇快讯: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6月30日,京东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及短期投资总计2234亿元。
充足的现金流为京东的任何新业务尝试给予了底气,包括汽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但同时,京东在营销上的开支同比增长127.6%,达到270亿元,这反映出公司正在积极投入新业务推广。
通常情况下,
卖车,无疑是京东下一个主要的业务增长点。
令人惊讶的是,
04 互联网,造车之殇
来自TMGM外汇官网:
互联网公司造车,教训远比成功经验多。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过去几年,大家目睹了太多惨痛案例:高合停工停产,哪吒汽车“闹海”不成,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公司极越汽车在线直播原地解散。
互联网思维与造车本质之间存在根本矛盾。
综上所述,
互联网产品可用快捷迭代,甚至可用容忍“先上线再修复”的开发模式。但汽车关系到生命可靠,任何瑕疵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综上所述,
小米SU7的召回正是鉴于BMS电池管理系统软件策略缺陷,可能导致车辆突然限速、快捷断电甚至行驶中趴窝。一位上海车主回忆:“在高速上突然失速,后车差点追尾,现在想想都后怕。”
不可忽视的是,
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进入淘汰赛阶段。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52.3%,连续5个月突破50%。
市场日趋成熟,意味着窗口期正在关闭,后来者面临的壁垒越来越高。
05 赢信任,绝非易事
对于京东而言,如何在这场游戏中获得消费者认同?
TMGM外汇报导:
坦诚沟通是第一步。京东明确表示自己不造车,而是发挥渠道和使用者洞察优势,这实际上是在管理消费者预期。
利用平台数据精准把握需求,推出真正化解使用者痛点的产品。京东表示,他们的新车将在可靠性、电池与补能、用车配套服务、价格等方面实现突破,并推出一站式配齐的汽车消费模式。
事实上,
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京东早已不是汽车领域的门外汉,2015年战略投资蔚来,2024年投入5亿元补贴汽车以旧换新,2025年拿下比亚迪售后大单,逐步构建起从整车销售到配件供应再到养护服务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透明定价与便捷服务可能成为京东的差异化优势。通过独家销售模式,京东或许能减少中间环节,给予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同时,京东还可用利用其物流和服务网络,为车主给予更便捷的售后体验。
不妨想一想,
06 谋未来,不止于车
总的来说,
京东的野心,可能不止于卖车。
2025年5月,京东开户了“Joyrobotaxi”商标,标志着正式进军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领域。
请记住,
更有趣的是,京东计划将Robotaxi车内空间转化为“移动电商终端”,乘客可在行驶过程中即时下单生鲜、日用品等商品,实现“线上下单、车内取货”的即时零售闭环。
这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造车或卖车范畴,而是构建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回头看,京东不入局造车,但通过整合资源,以“反向定制”的路径切入市场,无疑是一条更聪明、更可持续的道路。
概括一下,
刘强东的套路,是用数据卖车,用生态造梦。
11月9日,这款“国民好车”将正式亮相。届时大家就能看到,京东的这套商业逻辑,究竟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与其相反的是,
毕竟,在经历了这么多互联网造车的起起落落后,消费者已经越来越理性,市场也已不再相信神话。
说到底,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