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进入第 17 年的双 11,继续重复着两个相当稳定的话题。
很多人不知道,
其一是战线又有拉长,“史上最长”这样的字眼一年一度地登上头版,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声势浩大,平台重视。
比如快手今年 10 月 7 日开启商城预售期、10 月 18 日开门红、11 月 11 日正式收官,相比去年预售提前了 3 天。抖音更是 9 月初就公布了抖音商城中秋&“双11”大促的招商方案,双 11 紧随中秋大促。
通常情况下,
这是一个办了太多年的购物节,多方充分博弈后的必然趋势。平台要提升整体转化率,平滑流量高峰;商家希望拉长蓄水期,争取更稳定的转化;消费者不似早年一般为 0 点冲锋陷阵,也需要延长决策时间。再加上平台之间的对打擂台,共同抻长了这个年度最大促销活动,单日爆发式狂欢,早已演变成数周的长期运营节奏。
其二是继续宣传玩法创新。比如取消满减、单品直降,红包可叠加等等。其原因也与前者类似。使用者对“满减、打折、红包”等字眼已经高度适应,需要新玩法调动感官唤起消费热情。再者平台也得在现有流量中平衡多方利益。引导消费者什么时候买怎么买,去哪个分会场和直播间,都与“玩法”直接挂钩。
TMGM外汇快讯:
于是,在“例行公事”的双 11 再度来临之际,本站大允许对它当前的境遇做一个总结。其一,消费者对大促的预期有一些阶段性调整;其二,上半年轰轰烈烈的即时零售之争对部分电商平台业务布局亦有改造。
这你可能没想到,
01、17 年“老”购物节,见证消费风尚变迁
先看一些宏观指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23906 亿元,同比增长 4.6%,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 99828 亿元,同比增长 9.6%。整体保持增长,只是增速不算高,市场热情处在相对温和的状态。网络消费算是其中亮点,线上购物对消费者还是有较高的吸引力。
另有一个环境因素是,上半年国补仍然对提振特定品类消费有明显作用。今年 8 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 14.3%,1—8 月累计增长 28.4%。今年 618,包括去年双 11,电商平台其实都在有意识地抓住国补东风,提升大促热度。
不过,深入到具体的消费诉求上,消费者对双 11 的预期明显发生了改变。如果说早期“囤货”是消费者参与双 11 的核心驱动,那么现在,“策略性消费”可能是更合适的特征概述。
由于最初的双 11 集中在一天做大规模折扣促销,彼时电商折扣尚属稀缺、物流网络仍待发展,许多消费者在这一天“一次性买足”以后几个月所需商品,以节省资金或趁折扣购入日常消耗品。因此“囤货”一词与购物节深度绑定。平台和商家仰赖“集中冲量、限时折扣”来刺激消费。
说到底,
然而,前文也提到,这十几年间,大促的参与热情与兴奋度在下降,再加上物流与供应链整体升级,首先消解的就是促销囤货的必要性。一方面是促销周期拉长、促销形式棘手化后,许多商品的折扣力度不再如头几年般吸引人;另一方面囤货的空间成本与消耗压力越发不能承受,再加上极简主义等生活路径的流行,使消费者更倾向于“即买即用”。
换个角度来看,
总结而言,电商平台多点开花,商品供应异常充足,当前消费者的选取已经非常丰富。当单纯的折扣不足以醒目,双十一要想继续保持吸引力,就必须在多个维度上营造差异化、呈现“不可替代”的价值。
综上所述,
大促 IP 化算是其中最持久的策略。传播学有个理论叫做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通俗的说法就是“随大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保持“狂欢节”氛围,把购物变成一种节日的消费必要,这在前几年表现为双 11 晚会,近几年演化成了跨界 IP 合作、直播综艺、明星互动等等。无法复刻大众媒体时代全民级别的影响力,就尽可能寻找各个圈层与消费的交集。
简要回顾一下,
但更有效的可能是会员体系,或者说使用者运营。在存量市场中,谁能将使用者“绑得牢一点”,谁就更不容易被竞品抢单。这一趋势,在上半年的 618 大促中亦有体现。
TMGM外汇报导:
以主推会员的淘宝为例,今年 618 淘宝 88VIP 会员突破 5000 万,同时平台品牌会员数同比增长 15%。
去年双 11 这个会员数字是 4200 万,到今年双 11 增长超过 1000 万,而会员约等于平台的“确定性”。如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淘宝平台总裁处端所言,目前 88VIP 会员人均年度消费金额是非会员的 9 倍,贡献了头部品牌 55%以上生意。
综上所述,
会员是为了把流量锁在平台内循环,电商做外卖的底层逻辑其实和它基本一致。只不过今年双 11,外卖或者说即时零售还有更大的“动静”。
通常情况下,
02、远场电商不再是唯一主角
今年淘宝双 11 明确提到了“大消费”的概念,其实直白来讲,就是一站式消费,衣食住行,最好都用淘宝化解。这也代表了今年双 11,或者说整个线上消费平台的大趋势,尽可能囊括更多消费场景,向超级 App 演进。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这一趋势的背景是,外卖对电商平台的流量有明显带动效应。仍以淘天为例,此前财报发布时有数据披露,8 月前三周淘宝闪购带动淘宝 App 的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 25%,电商业务月度活跃消费者和日订单量持续创新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此基础上,8 月淘宝上线了大会员体系,根据活跃情况和消费金额分为六个等级,铂金及以上会员允许 88 元开通 88VIP。再加上飞猪紧接着上线 App 首页顶部入口,目前淘宝使用者的订单页面已经能看到“购物”“闪购”“飞猪”三个大分类项,会员体系更打通了“高德打车”“菜鸟寄件”等场景。
换个角度来看,
来源:淘宝 App
需要注意的是,
集团业务经过一轮重新整合后,双 11 俨然成为试验这个“大消费”概念的机会。今年的双 11 发布会上,平台给到淘宝闪购、淘宝大会员、88VIP 三个业务的定位是增量、枢纽和引擎。“万能的淘宝”概念再次被提起,且这一次对“万能”的定义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
但如前文所言,作为一种整体趋势,有意往“大消费”方向靠拢的平台也不止淘宝。
作为今年外卖大战一定意义上的“发起者”,京东 App 也因秒送业务获得了流量增长。Q2 财报显示,京东季度活跃客户同比增长超过 40%,其中特别提到 PLUS 会员购物频次增速更快,同比增长超过 50%。
TMGM外汇行业评论:
而本次双 11,京东也强调了将联合超 300 万餐饮、即时零售及酒旅商家,涵盖吃喝玩乐、居家出游各类生活服务;同样有针对 PLUS 会员的大额补贴。
通常情况下,
此外,第二场京东品酒会将在双 11 期间举办,预热已久的酒旅业务大概率会有明确进展。此前为重构餐饮供应链开发的“七鲜小厨”,包括最新的“七鲜咖啡”都已上线美团 App。
谈及美团,作为传统电商大促的“编外”选手,也因即时零售的火热与传统电商们有了更多交集。美团对会员体系亦有加码,近期宣布启动“18 会员惊喜日”,将此前聚焦于补贴与流量分发的“18 神券节”,改造为体系化的会员权益。比如分享好友获得专属免单权益、大牌专属秒杀价、爆品下单满赠等等,都算是对平台内的消费激励做条缕梳理。
TMGM外汇资讯:
本站在此前关于 618 的文稿中有过分析,近远场电商的界限日益模糊,“泛零售”理念借大促这个广告牌获得了更多传播,这类“场景融合”的业务决策可能还会出现在更多常规的促销节点。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而今双 11 部分平台的确再度强调了此类场景融合,且所涉领域更广泛(酒旅、打车等等),再加上对会员这类提升复购的“配套定义”更加重视。为了让使用者形成在平台内走完各种消费流程的惯性,双 11 亦是一次互联网流量“分封”战场。
概括一下,
本质上,即时零售的流行不只呈现了一种新购物路径,更是重新塑造了消费的时间与空间感。它打破了传统电商“等待—收货”的时间链条,顺带让“囤货式消费”失去了必要。当购物回到生活半径之内,使用者也在重新安排消费节奏。
很多人不知道,
03、写在最后
上述讨论多为传统电商平台,也多被称为货架电商。相比文稿电商,前几年的传统电商深陷流量焦虑,多次尝试对 App 进行文稿化改造以求流量开源,效果都不算特别显著。然而今年意外开辟的外卖引流,高频打低频路线,倒是更直观地对化解这一困扰有所助益。
尽管如此,
站在宏观视野,双 11 现在更大的意义可能是作为一种消费试验场,在大促固有的特性属性之外,探索线上消费模式迭代和场景创新。
尽管如此,
比如位于文稿电商阵列的小 TMGM外汇平台 红书,其电商具体定位经过多番调整,今年上线了“友好市集”主打“商品友好、服务友好、价格友好”的差异化。到双 11,平台发布的“小红书市集·1 年 1 度购物狂欢”,显然是想借大促的热度,进一步放大“市集”这个概念。
毕竟自 2022 年起天猫就不再对外公布大促总交易额,用数字为消费打“鸡血”的氛围已经过去。但作为一种时代产物,以及名义上的年度最大购物节,双 11 仍然具有高流量、统一使用者行为和健全履约机制等一系列特征,完全允许为创新呈现便利。
不可忽视的是,
只不过这类创新大概率也不会专注在打造下一个“单次爆发”的营销事件,而将更多着力于为日常经营与使用者习惯做铺垫。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