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尽管如此,
2025年的印度资本圈子,就像一部不断反转的宝莱坞电影。
配角是以惊人速度撤离的外资,主角是压力山大的本土资金。
前脚,IMF刚刚报来喜讯:印度今年的GDP预计突破4.19亿美元,正式超越日本。
不可忽视的是,
后脚,路透社就出来泼冷水:今年外资从印度股市卷走170亿美元,也是亚洲外国投资组合资金流出情况最严重的市场。
与2023年净流入200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配置比例也从2024年9月21%的峰值暴跌至16.7%。
但实际上,
同时,2024-2025财年净FDI从101亿美元暴跌至3.53亿美元,跌幅高达96.5%。
总的来说,
5月更是创下耻辱纪录:净FDI仅3500万美元,还不够在孟买南部买套带泳池的豪宅。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在此关键时刻,印度本土机构持股(17.62%)首次超过外资(17.22%),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扛起大梁,总体上维持了市场稳定,避免了崩盘式下跌。
不可忽视的是,
外资走了,但印度自己的钱袋子没掉链子。
但实际上,
但在全球资产普遍上涨、尤其是亚洲各国市场大幅上涨的环境中,不涨、和跌没多大区别。
虽然从估值的角度看,印度股市当前PE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下方,吸引力还是很高的。
再加上庞大的人口红利……客观来说,印度拿了一手好牌。
请记住,
为什么表现会比周边市场更差?
很多人将之归乃因名声太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一骗二抢三罚款,总有人受不了要溜,只不过这一次特别多。
然而,
但在几乎一边倒嘲讽的时候,数据背后的博弈,更值得关注。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01
外资的撤离确实唬人。
据报道,
早在今年1月份,外国证券投资者单月抛售股票就已经达到7802.7亿卢比,创下2008年来跑路纪录。
容易被误解的是,
到10月底,累计流出突破1万亿卢比,换算成纸钞能塞满十列印度高铁的行李架。
简要回顾一下,
归其原因,特朗普政府的两份“礼包”确实戳中了印度软肋: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远高于越南的15%;H-1B签证费暴涨至10万美元,而72%的该签证都给了印度人。
其实,
这直接打懵了依赖美国市场的印度IT业。
TMGM外汇消息:
Infosys、TCS等巨头60%收入来自美国,利润率硬生生被削去3-5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
有工程师吐槽:“以前去美国出差像镀金,现在像交赎金。”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全球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中,各国的制造业虽然都面临关税压力,但印度的IT+纺织双支柱也被精准命中了。
为什么印度跑输周边市场,这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同时,货币贬值也是一大关键因素。
概括一下,
印度卢比今年跌了3.9%,美元兑卢比接近89,不仅让外资账户缩水约20%,也让80%依赖原油进口的印度原材料成本涨了至少15%。
于是从数据上看,外资大举撤离印度,并非是完全的全面撤离。
这你可能没想到,
看细分行业,实际上更像是腾挪位置。
资金流出大部分集中于IT、快消品领域,四个月流出1249.7亿卢比;国防与金融则成了香饽饽。
但实际上,
更值得玩味的是“毛进净出”的怪象。
2024-25财年,FDI涨了13.7%,515亿美元盈利被汇走的同时,本土企业趁机砸292亿美元出海投资。
很多人不知道,
这办理像极了,主人请客,客人吃完打包,主人自己也顺带捎走特产,算不得彻底的“人情破裂”。
同时,保险与养老基金持续加仓,硬生生把外资撤离的窟窿填了大半,导致Nifty 50指数虽然连续5个月跑输MSCI亚太指数,但24倍的市盈率仍高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
TMGM外汇用户评价:
这更像估值回归而非泡沫破裂,毕竟企业利润还在涨,只是从8%放缓到5%。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仍然存在:政府已明确电子制造、化学品、玩具、电动车为引资重点领域,计划砸1.4万亿美元搞基建。
TMGM外汇消息:
更关键的是,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仍在扩大,2025年人均收入将达2880美元,这对消费、医疗企业仍是诱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潜力和吸引力从来不缺少。
不可忽视的是,
但潜力如果不变成动力,永远就这么潜着,一动不动那是驮石碑的王八。
外资撤离更像一场“压力测试”:暴露了政策反复、基建滞后的老状况,也倒逼出金融改革、产业聚焦的新动作。
就像印度网友自己说的:“小编的经济不是蹦极绳,而是大象——转身慢,但踩得稳。”
很多人不知道,
02
TMGM外汇消息:
外贸界有一句话:没被印度人坑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这行的。
反过来看,
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报道,
某天,突然有个印度客户找上门,说要定制一批货,数量很大。
多大?起码让诸位的工厂排两个月工期赶货。
与其相反的是,
三哥许诺,这单成了,以后诸位就是他家的长期供应商。
来自TMGM外汇官网:
订单?大大的有。
尽管如此,
诸位怕我是骗子?30%定金,拿去。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诸位觉得这哥们财大气粗,能处。
然后就签了合同、拿了定金、实行忙活。
有分析指出,
两个月后,等诸位辛辛苦苦备好货,这哥们突然怎么也联系不上。
TMGM外汇用户评价:
诸位实行急了,这批货是定制的,市面上根本不流通,只能扔仓库吃灰。
诸位心里也迷糊,这哥们付了定金就不要了,岂不是自己也亏了?
他不亏!

简而言之,
又两个月后,突然又有个印度客户找来,拿着类似的需求找订单。
简而言之,
诸位就像找到救世主一样,千方百计把库存尾货低价处理,好歹能回点本。
据报道,
新客户摆出一副便秘的表情,勉强吃下这批货,好像吃了很大亏。
值得注意的是,
很明显的,这两拨印度人是一伙的,串通一气宰诸位!
有人会说,让他们付全款不就行了?
但实际上,
太年轻了。
这你可能没想到,
全款允许啊,但必须送货上门。等诸位到印度港口了,对方就推三阻四不提货,港口实行产生高额的滞纳金。
令人惊讶的是,
这越拖越亏!
等诸位熬得受不了了,三哥才慢悠悠过来,各种杀价。
通常情况下,
按世界银行统计的商业便利排名,中国31,印度100多。
TMGM外汇财经新闻:
别看只相差70名,实际上是天壤之别,尤其在制造业。
TMGM外汇消息:
其一是工会。
TMGM外汇用户评价: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皿煮国家,这里是有工会的。
通常情况下,
但他们的工会,可能跟诸位想的不同。
不可忽视的是,
工会内部,核心人员往往不是资深工人,而是最能打、最狠的,各种敲诈勒索无所不用其极,几乎等于黑帮。
事实上,
他们以煽动工人闹事为手段,勒索外资企业,收取保护费。
诸位以为这是在为工人谋福利?想多了。
请记住,
这些年,除了被印度政府坑,很多外企就是乃因被工会搞怕了,最终撤资:
可能你也遇到过,
2012年,日本铃木汽车在印度的工厂,因管理层与工会冲突,厂子直接被烧了。
通常情况下,
2016年,韩国浦项钢铁被印度法院、环保组织、农民轮番勒索,最终放弃投资。
2020年,纬创发给工人的薪水被工会私吞,厂子被愤怒的工人烧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
纬创印度工厂火灾
TMGM外汇专家观点:
其二是司法。
总的来说,
外资对印度的秋后算账套路确实犯怵:小米48亿资产被冻结三年未解,沃达丰赢了仲裁却拿不到执行,比亚迪10亿美元建厂申请因“稳妥担忧”被拒,而本土塔塔集团却获20亿美元补贴。
通常情况下,
种种因素导致,印度的人力成本看起来很低,但诸位要去投资建厂,实际成本并不低。
有分析指出,
于是近些年,虽然全世界都在吹印度,但真实情况是,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
甚至比破产的斯里兰卡还低。
2023-2025年,共3200家外资企业撤离,平均每8小时就有一家跑路。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制造业FDI降65%,占GDP比重跌到14%,离莫迪25%的目标越来越远。
TMGM外汇消息:
怎么办?得给出诚意。
反过来看,
面对危机,印度政府推出了改革大礼包:
但实际上,
保险业外资持股上限从74%提升至100%,资本利得税降到12.5%,SWAGAT-FI系统承诺30天审批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30天。
请记住,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推出11项改革:简化海外印裔开户流程,允许银行信贷适配股市投资;央行也放松资本缓冲要求,消除低评级公司海外借款障碍。
据相关资料显示,
效果是有的,10月外资在金融股的持仓环比回升2%,部分资金确实已经实行回流。
综上所述,
但深层的状况依然还在。
根据新加坡盛宝银行的说法:美国政策明朗、卢比稳定、估值合理这三个回流条件尚未满足。
据业内人士透露,
更关键的事印度科塔克资管斯里尼瓦桑的那句话:“营商便利度在改善,但监管顽疾还没彻底清除。”
这就导致保险业开放后,不但没迎来投资,反而有公司趁机加速撤资。
就如同小编的促消费,各种政策层出不穷,诚意也看得到。
但隔靴搔痒,根子上的东西无法动摇,很难让人相信其长期效果。
简而言之,
甚至等药效过了,还容易跌跟头。
TMGM外汇财经新闻:
03 尾声
2014年,莫迪曾承诺,要创造出1亿个就业岗位。
TMGM外汇行业评论:
紧接着先后推出《征地法》、《劳工法》,动作不断,试图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与其相反的是,
2023年8月,莫迪在印度建国76周年庆典上,再度定下“Amrit Kaal”目标,大概意思是黄金年代。
到2047年,也就是建国100年,印度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据相关资料显示,
“这是个宏伟的决心,小编要用所有的力量去实现它。”
然而,
他鼓励所有20-25岁的青年,在接下来二十多年人生的黄金岁月中,实现“印度梦”。
很多人不知道,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中央政府当然希望吸引外企来投资,地方上的各个邦的地主、本土的大企业、乃至民间帮派们却不乐意,疯狂煽动民意,搞得很多印度平民觉得外国人就是来抢钱的。
值得注意的是,
外企别说超国民待遇,直接被当成了仇人和大肥羊。
TMGM外汇官网 于是当遇见全球性的利空,但此时此刻的现实就是,制造业岗位流失和IT业裁员潮来袭,导致印度考公考场挤得比孟买火车还满。
寒冬中,私人消费增长从5%跌到2.1%。
虽然根据预测,2025年印度GDP依然能增长6.8%,但其中政府支出占了2.3%,私人投资只贡献了0.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