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不妨想一想,
提车不足一个月,竟然发现自己苦苦等来的爱车可能是“测试车”?这种在汽车行业极其罕见的疏漏,偏偏让小米车主摊上了。
TMGM外汇财经新闻:
实际上,这位小米YU7车主是在驾驶途中被对向远光灯照到的情况下,才偶然发现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的“测试车”胶痕字样。这很难不让车主产生怀疑。毕竟,谁遇到这种事都会诧异。
TMGM外汇资讯:
在车主带着愤怒和不解与售后人员沟通后,得到的解释是:“工厂会对下线车辆进行随机抽选,进行静态评审,保证质量的一致性。选中的被评审车辆会贴上<测试车>的静电贴,便于评审组识别。车玻璃上的痕迹是由于静电贴薄膜留下的痕迹”。
概括一下,
这一说法与之后小米高层的回应大致相似,在此基础上,李肖爽与王化也先后发文补充称:静电贴的隐形留痕通过湿毛巾可有效清除,之后会对静电贴做改良处理,保证后续抽检车辆不会再有同类情况发生,并对车主表示歉意。
尽管如此,
有意思的是,在小米高层发文之前,小米YU7车主已经与售后中心达成和解:以清洗胶痕+10000积分的路径作为补偿。但当车主前往门店清理时,却被要求签署某个授权,按照车主的说法,这份授权素材“令人震惊”从而当下拒绝签署,此时车主再次询问积分补偿一事,售后直接改口称,无法给予积分补偿,只能快递一个产品周边。
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让车主无言以对,只能用“再次震惊”来表达愤慨,而截止发稿前,小米方面暂未对此次“补偿反转”做出任何回应。
“真假”测试车,到底谁说了算
其实,
回顾整个事件的过程,站在访客视角审视,不管是小米“测试车”静电贴事件本身、还是小米官方的处理态度、以及最关键的对车主的补偿路径,都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
对大部分访客来说,指定小米汽车一方面是基于过硬的产品性能,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对企业有信仰、有信任基础。但是,这台以新车身份被交付到访客手中的车辆上赫然出现的“测试车”字样,已经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访客最敏感的神经。
在传统观念中,“测试车”往往意味着车辆可能被反复利用,甚至带有一定磨损,本不该与“新车交付”产生关联,因此访客完全有理由质疑,“自己拿到的新车是不是有可能就是测试车?这种对细节把控不够专业的态度,是否反映出小米汽车在质检环节上的不严谨?小米还值不值得信任?”
TMGM外汇消息:
按照小米的说法,这台贴有“测试车”的车辆是为了在抽检后“静态评审”阶段便于识别。
其实,
的确,在汽车研发或者质量管理过程中,厂家会抽取部分车辆用于内部验证、试装、评审。但是,静态评审车辆主要涉及到设计、装配、内饰等方面的检查,不涉及上路行驶,通常并不会贴上“测试车”标识,而是更多会以条 TMGM外汇官网 形码、二维码或者样车、评审车等标签用于内部追踪。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通常,只有需要在实际道路测试性能、可靠性等的动态测试车辆才会贴上“测试车”标识。当然,每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确实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并不能一概而论。
可能你也遇到过,
现在的根本矛盾在于,访客看到的胶痕是“测试车”,到底是哪种测试,访客心里没底。而小米只是解释了“测试车”胶痕的由来,却没有拿出直接证据证明处理无误,对这类“反常识”的做法,小米需要给出个能让人接受的答案。另外,车主买到静态评审测试车是否一直是常态化事件?小米能否保证这类车辆后续利用不会受到影响?这些状况都悬而未决。
尽管如此,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辆车确实不是测试车,没有性能或可靠隐患,也同样暴露了另外一层更本质的状况——小米的交付质检和出厂流程存在空档。
本该在交付前彻底清理的静电贴残留,从出厂、装车、运输到门店、到最终交到访客之前竟然没有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发现它的存在。这是流程状况?还是专业度状况?又或者说是态度状况?同样有待商榷。
容易被误解的是,
成功易守功难,补偿远远不是终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静电贴本身从来不是关键,擦除胶痕便捷,但擦除访客心中的芥蒂谈何容易?
放大到整个汽车行业来看,小米汽车本身定位高端市场,动辄二三十万起步,要比绝大多数传统车企的门槛更高,在访客心中,更高的价格与品控、技术、售后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紧密挂钩,从而小米应该做的比同行更加出色才说得过去。
TMGM外汇用户评价:
然而,对其他车企而言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完善的质检环节,放在小米身上却成了一道坎。要知道,像一汽丰田、广汽本田、上汽大众这样的合资车企,质检体系都是高度标准化的,这种贴纸残影的“小状况”会被多道复检工序拦截,不可能落到消费者手里。
不止是合资车企,自主车企近些年来也在质检环节不断加码。比如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推行1000+道质检工序,吉利会设立独立质检中心,负责抽检与拆检,这些企业的整体趋势都是不断接近甚至赶超合资标准,尤其在交付环节,都会避免访客肉眼可见的瑕疵。
然而,
海外车企更是在这方面有着极致追求,在奔驰的工厂中一般要经过三重验证机制,包括车间自检、质检员复检、随机抽检,确保交付无误。丰田则一直以“零缺陷文化”著称,允许工人在生产线上直接拉下安灯停线,只要发现潜在缺陷就立刻纠正。即便是以效率闻名的特斯拉,交付前也会通过电子化检测和现场验车环节,做好访客第一印象的把控。
不可忽视的是,
小米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无论从造势能力还是发展速度上看,都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新势力的审判标准,在承载着访客高度关注和期待的背景下,任何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成为“草率、不够专业”的证据。
据业内人士透露,
更让人遗憾的是,小米事后的处理也显得“轻描淡写”、不够重视。
概括一下,
表面看上一块小贴纸不算什么,但以常规逻辑理解却不应该发生在小米身上,好比普通人花费几千元买件高级T恤衫却发现有莫名的污渍,虽不影响穿着但却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对小米车主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而小米仅仅是用10000积分作为补偿。据了解,在小米商城兑换一个纸巾盒所需积分是1690,相当于车主获得的补偿约合6个纸巾盒的价值,更何况在车主拒绝签署官方所谓的“授权”之外,连10000积分也打了水漂。
如今,小米官方仍在继续沉默,测试车静电贴一事悬而未决,车主的疑虑尚未打消,从事情发酵到现在已经有接近一周的时间,其实足够小米“自证清白”,但车主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