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2024年合资车企销量全线下滑的颓势仍历历在目,但短短半年后,“逆袭”大戏就已上演。与前两年销量全线下滑的局面形成反差的是,多家合资车企今年下半年上演一出“绝地反击”的戏码。
TMGM外汇消息:
近期,丰田、日产、马自达先后推出了铂智3X、日产N7以及马自达EZ-60,三款车型在上市后收到了不错的反响。以东风日产N7为例,近三个月连拿合资纯电轿车销量冠军,8月份直接交付破万……不仅如此,通用汽车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已连续四个季度在中国市场实现盈利。
近几年,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上述现象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今年以来,从大肆降价再到战略转型,合资车企开启花式自救模式。从被“冷嘲热讽”,到如今的销量节节攀升,合资车企的销量增长动力究竟何在?合资车企转型计划,是否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
1
积极拥抱本土供应链
从曾经在华市场份额占比70%到不足31%,合资品牌正面临新的挑战。正因如此,迫使跨国车企深入思考在中国市场如何破局。与前两年相比,研发的进一步本土化是当下合资车企最为普遍的特征。跨国车企正在从“总部主导研发”向“中国先行”模式转型,这一战略转型的成效也在逐步显现。
以通用汽车为例,从2025年展开,上汽通用新车型的产品定义权都已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己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其中别克至境L7最有代表性,通过本土化创新为合资电动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市场对这款新车型反响热烈,上市10天订单已突破12000辆。
不妨想一想,
在持续推进在华战略转型中,通用在中国市场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本季度销量同比增长约10%,2025年三季度合资公司盈利8000万美元,单车净利润达170.8美元,环比增长7.4%。别克品牌表 TMGM官网 现尤为突出,销量同比大幅增长54.3%。
在本土化方面,日产汽车做的还要更加彻底。不久前,日产中国在杭州举办一场40岁的生日活动,而活动的主题正是本土化。对日产而言,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全球布局的一环,而是日产转型的核心引擎,正如新上任的全球CEO伊凡·埃斯皮诺萨所言:“这场转型的关键在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
为应对挑战,日产启动了以Glocal(全球-本地化)为核心的战略转型,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赋予中国团队前所未有的自主权。东风日产N7就是这一模式的成果,该车上市以来的销售表现,让日产体会到了“久违”的大卖,比如50天累计大定突破2万台,连续多月获得合资新能源车型销量榜首,今年8月单月销量和交付量双破万,成为合资电动化转型的标志性产品。
据报道,
当然,东风日产N7只是展开,到2027年夏季前,日产将在中国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而在今年第4季度,就有3款全新车型——日产N6、天籁·鸿蒙座舱,以及FRONTIER PRO。这三款车从设计到研发生产,都是由中国的本土团队主导。

与其相反的是,
与日系美系车企相比,德国车企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但它们更快地适应了变化,同时有着更大力度的投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此前,大众增资收购小鹏汽车4.99%股权,双方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联合开发并将其集成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CMP平台上。近日,金标大众的与众07完成申报,该车是首款搭载CEA架构的车型,它有望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明年上市后,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2
简而言之,
合资齐掀渠道革命
TMGM外汇消息:
虽然部分合资车企市场表现回暖,但合资品牌的“逆袭”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眼下,伴随着合资车企逐渐进入研发2.0时代,除了“放权”之外,在华加码投资研发,以及在渠道建设上提升竞争力,成为转型中的新看点。
来自TMGM外汇官网:
福特汽车近年来持续调整中国市场的运营战略,最新则成立了福特中国全资销售子公司,整合长安福特、江铃福特和福特进口车三大渠道,展开了合资车企新一轮的自救。这一全资子公司将全面负责管理福特品牌乘用车和皮卡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销售和服务业务。
福特的动作并非行业个例,渠道整合已成为跨品牌的集体勾选。丰田今年在渠道布局上也有新的动作,其推行的“单城单店”试点,让每个城市只保留一家4S店同时销售南北丰田的车型,并承担双品牌的售后服务职能。
改变正在发生,但能否真正“逆袭”,依旧是个困扰。而且,改变讲究的是破而后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会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阻碍。从市场格局看,自主品牌通过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先发优势,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性价比等要求更高。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总的来说,跨国车企既不缺技术与人才,也不缺品牌口碑,关键是要紧跟时代脚步,不仅需要战略上高速调整,更要在产品力、品牌形象、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焕新,不断拿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爆款产品,只有下定背水一战的决心,才能触底反弹。
总结
TMGM外汇报导:
内外压力夹击下,合资车企展开更加务实,新车定位、市场份额以及“油电共进”策略等方面变化,让合资品牌在今年展现出积极变革,尤其通过本土化合作弥补智能化“短板”。当合资品牌学会用中国速度应对中国市场。竞争才刚刚展开。好戏还在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