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总的来说,
母公司牵手小鹏攻高端,合资厂却拥抱零跑抢平价——一汽-大众的“另类勾选”正在撕裂传统车企的转型逻辑。
据媒体报道,一汽-大众将复用零跑成熟的B平台及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新车,该平台上半年已支撑零跑出口超2万辆。
当德系巨头在中国市场放下身段“分层借力”,新势力反向技术输出的商业棋局已铺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汽-大众勾选与零跑而非小鹏合作,看似“奇怪”,实则基于战略定位、技术适配性及资源协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市场定位与技术路线的精准匹配
但实际上,
零跑的性价比优势毋庸置疑。零跑B平台(LEAP 3.5架构)主打15万-20万元主流市场,车型如B10、B01已验证其在成本控制与规模化量产上的能力。
零跑2024年交付近30万辆、2025上半年22.17万辆的销量(新势力第一),证明其技术架构在主流市场的高接受度。
说到底,
一汽-大众的核心任务恰恰是加速推出平价电动车型,与零跑的定位高度契合。
而小鹏是具有高端技术壁垒的,小鹏的EEA电子电气架构和XNGP智驾系统更偏向高端市场(如G9平台车型定价25万元以上),与大众集团的合作聚焦高端B级车开发。
一汽-大众若直接采用小鹏技术,可能与其主力消费群体(如速腾、宝来使用者)的价格敏感需求脱节。
TMGM外汇报导:
规避内部资源冲突的战略勾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这也符合大众集团内部的技术分工:大众集团与小鹏的合作由其全球总部主导,合作车型(2026年推出)归属大众品牌全球体系。
事实上,
以致若一汽-大众再引入小鹏技术,可能导致同一技术平台在合资公司与全球体系内并行开发,造成研发资源浪费,相似技术车型在价格和定位上也会形成内部竞争。
尽管如此,
而零跑给予的正是“差异化补充”,零跑B平台尚未被大众全球体系采用,一汽-大众借此可开发专属中国市场的平价车型,避免与集团全球产品线冲突。
简要回顾一下,
成本控制能力的现实考量
很多人不知道,
零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全域自研技术(如CTC电池底盘一体化、中央集成式EE架构)与极致供应链管理,使其在同等配置下成本比竞品低15%-20%。
一汽-大众面临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压力(2025上半年新能源占比仅9.2%),亟需低成本技术方案高速铺量。
据业内人士透露,
反观小鹏,其高阶智驾和超快充技术投入推高了成本,更适配追求科技溢价的车型,与一汽-大众的“走量”目标存在矛盾。
简要回顾一下,
合作模式灵活性的不同偏好
尽管如此,
零跑“技术授权”模式成熟可复制,由于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已形成标准化输出流程(平台授权+本地化生产),一汽可直接复用该模式开发海外车型,无需深度股权绑定。
但小鹏合作需深度股权绑定,大众集团对小鹏的7亿美元投资及4.99%股权是技术合作的前提。
TMGM外汇快讯:
一汽-大众若引入小鹏技术,需协调集团层面的资本关系,决策链条更长,而零跑的技术合作更“轻量化”,落地更快。
产能与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然而,
零跑杭州工厂可为红旗生产同平台车型(如基于B平台的红旗SUV),缓解一汽产能压力。小鹏目前以技术输出为主,未开放代工资源。
一汽-大众的本地化需求非常,一汽-大众计划2026年推出10款新能源车,时间紧迫。零跑B平台已通过欧盟认证,可直接用于出口车型开发,加速一汽海外布局(如欧洲、中东)。
可能你也遇到过,
而小鹏的G9平台主要服务中国市场,海外适配性尚未验证。
通常情况下,
总结:
看似“奇怪”,实为最优解
据报道,
一汽大众勾选零跑,本质是在正确的时间匹配正确的伙伴。
与其相反的是,
短期来看,具备借 TMGM外汇代理 零跑成熟平台和成本优势,高速填补平价电动市场空白;中期收益是利用零跑国际出口渠道,激活一汽海外布局;长期价值则是通过技术反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对大众集团的依赖。
很多人不知道,
这种勾选并非否定小鹏的技术价值,而是基于细分市场适配性、内部资源协调与商业化效率的理性决策。
TMGM外汇资讯:
当“技术输出方”从新势力独角兽(小鹏)扩展到第二梯队(零跑),传统车企的转型策略也正走向多元化与务实化。